脚丫子也能当血糖监测仪?这可不是开玩笑!当血糖悄悄升高时,双脚往往会先发出警.报信号。很多人直到体检才发现血糖异常,其实双脚早就开始“通风报信”了。快来看看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危险信号,别等并发症找上门才后悔!
一、脚部皮肤发出的预警信号
1、异常干燥脱屑
血糖超标会导致汗腺功能紊乱,脚部皮肤失去天然油脂保护。表现为脚跟皲裂、脱皮严重,涂抹润肤霜也难以缓解。这种干燥与普通秋.冬.季节的皮肤干燥有本质区别。
2、莫名瘙痒难耐
高血糖环境容易滋生真菌,引发顽固性脚癣。更棘手的是血糖引起的神经性瘙痒,没有皮疹却奇痒无比,夜间尤为明显。约35%的糖尿病患者初期都有此症状。
3、颜色异常改变
观察脚背和脚底颜色变化:发白提示血液循环差,紫红可能是微血管病变,发黄则要警惕血脂异常。这些变色往往从脚趾开始逐渐蔓延。
二、脚部感觉异常要当心
1、蚂蚁爬行感
明明没有虫子,却总感觉脚面有蚂蚁在爬,这是典型的感觉神经病变。初期在休息时明显,逐渐发展为持续性异常感觉。
2、袜套样麻木
穿袜子时总觉得隔了层东西,对温度、疼痛的敏感度下降。有个简单自测法:用牙签轻划脚底,若感觉迟钝就要警惕。
3、灼热刺痛感
尤其是夜间突然出现的烧灼感,像踩在热砂上,严重时甚至影响睡眠。这种症状说明小神经纤维已受损。
三、脚部结构变化的危险信号
1、脚趾变形
血糖长期偏高会导致肌肉萎缩,出现锤状趾、爪形趾等畸形。初期可能只是穿鞋不适,逐渐发展为行走困难。
2、伤口难愈合
脚部小伤口超过两周不愈合,或反复出现不明原因溃疡,这是血管和神经双重受损的表现。有个真实案例:患者因鞋内小石子磨破脚,三个月后竟导致截肢。
3、指甲异常
趾甲变厚、发黄不一定是灰指甲,可能是血糖影响了甲床供血。更危险的是指甲向内生长引发感染,糖尿病患者因此引发骨髓炎的案例不在少数。
四、日常护脚行动指南
1、每日检查不能少
养成睡前检查双脚的习惯,重点观察趾缝、脚跟等隐蔽部位。建议准备一面小镜子,便于查看脚底。
2、正确洗护有讲究
水温控制在37℃以下,浸泡不超过10分钟。洗后要彻底擦干,尤其是趾缝。秋.冬.季节可薄涂含尿素的润肤霜。
3、鞋袜选择要科学
选择透气性好的浅色棉袜,便于观察分泌物。鞋子要下午试穿,留出足部膨胀的空间。新鞋首次穿着别超过2小时。
4、定期专业检查
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神经和血管评估,包括10克尼龙丝测试、踝肱指数测量等。已有异常者要缩短检查间隔。
别等脚丫子“罢工”才想起控糖!这些变化都是身体在拼命提醒你。从现在开始,每天花3分钟关爱双脚,它们可比血糖仪诚实多了。记住: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控糖护脚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