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后溶血是什么原因

发布于 2025/01/13 10:38

抽血后溶血可能是由于操作不当、血液样本处理不当或患者自身因素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进入血浆的现象。解决方法包括规范操作流程、优化样本处理和针对患者个体差异采取预防措施。

操作不当:抽血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如针头过细、抽血速度过快或负压过大,可能导致红细胞受到机械性损伤而破裂。为避免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应使用合适的针头尺寸,控制抽血速度,并确保负压适中。抽血时应避免反复穿刺,以减少对血管和血细胞的损伤。

血液样本处理不当:血液样本在采集后需要及时、正确地处理。如果样本受到剧烈震荡、温度过高或过低,或者保存时间过长,都可能导致溶血。建议在采集后立即将血液样本轻轻混匀,避免剧烈摇晃,并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同时,样本应保存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通常为2-8℃。

患者自身因素:某些患者可能存在溶血倾向,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药物也可能诱发溶血。对于这类患者,医护人员应在抽血前详细了解病史,必要时调整抽血方案或采取预防措施,如使用抗凝剂或减少抽血量。

抽血后溶血不仅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对患者健康造成潜在风险。通过规范操作、优化样本处理和关注患者个体差异,可以有效减少溶血的发生。如果发现溶血现象,应及时与实验室沟通,重新采集样本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