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资讯

调查显示:社保体系不完善 中国人比谁都怕老

154

最近,由刘德华、叶德娴主演的电影《桃姐》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也引发了人们对养老话题的关注。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光8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到1亿,占世界的1/5。

一项由英国保险机构组织对全球12.562万人进行的调查显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最怕老,在45—54岁人群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就认为自己已经老了。

与此相悖的是,传统的子女养老模式不断瓦解,“未富先老”的困境还没有找到解决之道,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老”因此成了令很多国人害怕的字眼。调查显示,28%的中国受访者承认会感到沮丧,同时还会联想到孤独、疾病等消极字眼。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怕老

4月14日,周六。灿烂的阳光透过开得艳丽的桃花洒了下来,在北京市东城区某小区内,75岁的刘奶奶和其他老人坐在树下晒太阳,看着年轻人匆匆走过。“你们听说了没,李家的那位昨晚走了,82岁。”一位老人说到。刘奶奶耷拉着眼皮,头也没抬地接话到:“迟早都是要走的!早走不给子女添负担。我们老了,对这个社会早没什么用了。”

生活在刘奶奶看来,就是消磨时间。她独自一人居住,虽然行动缓慢,但基本生活能自理。“我以前在单位是中层干部,退休了每天无所事事。到了这把年纪,身体也不行了,最害怕的就是上下楼,出去买个烧饼都得费半天劲。赶上太阳好的时候能出来晒晒太阳,跟这些老人们聊聊。天气不好的时候,只能独自一人窝在家里,感觉一天真长呀!”

王女士2月份刚过完55岁生日,刚退休的她每天忧心忡忡,她的母亲已90岁高龄,不在一起生活。“每周有两个早上,我得坐几站公交车去看望母亲,为她买好菜,然后再回自己的家。想给母亲找个保姆,但一个月好几千,我根本承担不起。我和爱人也都老了,退休了,收入不高,要是再生个大病,这个家可能真就垮了。”

28岁的刘小姐虽正值人生高峰期,却也开始担心衰老的问题。“我看过一部《我们正在老去》的记录片,里面呈现出来的景象让我泪流满面。”她告诉记者,在这部纪录片里,她看到空巢老人最大的乐趣就是每个周末跟子女吃顿饭,她看到失能老人躺在床上无法动弹,只能通过将食物搅碎放入注射器的方式吃饭。“老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但这种孤独和无助,让人心灰意冷。”

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表示,从心理学上来说,过了青少年期后,人慢慢地就会开始恐惧衰老。害怕衰老和害怕死亡是紧密相连的,而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本能,老是生命的暮年,也就意味着离死亡越来越近。

国人年龄观需要转变

“每次在社区碰到那些静静坐着的老年朋友,我就觉得现在老年人这么多,但适合他们的活动场所太少了,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太少了!”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副所长姜向群遗憾地表示,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社区资源缺失,中国人对“老”确实是很恐惧的。很多人担心老了以后看不起病或生病了无人照料,生活得不到保障,子女不在身边无人陪伴等问题。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余寿中有2/3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3300万人。预计到2015年,该数据将达4000万人。

家住北京市顺义区的陈阿姨今年65岁了,提起看病就一肚子苦水。她说:“我腿脚老酸胀,每次上大医院看病,早上6点就得从家里出发。到了医院,还经常被不同的科室支来支去,楼梯上上下下不知跑多少趟。挂号、检查、缴费干什么都要等。一天下来,腿更疼了。虽然如今医保能报销点,但看次病实在太费劲了。现在勉勉强强还能走得动,以后万一动不了就更不敢想了!要是得了什么大病,能不能看得起都是问题。”

其实,由于子女们忙于工作不可能时刻照料,不仅仅是就医,从找合适的养老机构,到有责任心的小时工,再到老人内心孤独、寂寞的排解,都需要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与此同时,不少专家认为,国人的年龄观也需要转变。姜向群表示,人们已习惯接受35岁以上就无法再就业,50岁之后将会被社会抛弃的观点,年龄歧视现象非常普遍。这与美国、日本等国家有非常大的差异。在这些国家,经常可以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还在很开心地工作,他们可能开出租车,可能在超市里当售货员。

在日本广岛大学大学院修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的杨洋,对日本老年人生活福利保障制度非常了解,她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日本人普遍认为,五六十岁根本不算老。75岁以上的人才能称为老年人。我刚到日本的时候,猜日本老人的年龄,经常至少猜小10岁。”

日本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0岁,但由于本人,社会以及公司的共同需要,许多公司将退休年龄延至65岁,或者退休后被公司返聘,不少人干到70岁才算真正退休。不返聘的也可以自愿找其他工作。

日本很多服务行业对年龄没有限制,且工作时间自由,每小时的工资也很高,因此老人可以按自己的情况找到工作。此外,国家鼓励的“银发产业”也为老年人提供了很多机会,以志愿者的形式为主鼓励老人通过工作与社会接轨,比如年龄较小的老年人帮助年龄较大者打扫卫生、倒垃圾、美化庭院等。这种社会参与让老年人在不与社会脱节的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

退休后迎来人生第二阶段

来自中国人口计生委的信息显示,国人平均寿命已达73岁,老年生活时间越来越长。如何保证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是全社会都需要重视的问题。

姜向群表示,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高龄、失能老人的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将城市中非户籍的老人也涵盖其中。国家要提高老人的医疗保障水平,还应引导人才向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流动,为社区养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他建议,实行弹性加自愿的退休制度,建立和完善针对老年人灵活的工作制度,鼓励和帮助健康且有能力的老年朋友再就业。

其次,老年朋友自身也需要调整心态。衰老是一个自然过程,躯体或许会逐渐受限,但只要心态年轻,一样可以享受精彩生活。

有选择性地工作和生活。杨洋说,日本人认为退休是人生第二阶段的开始,可以去做以前想做却没做的事,这点值得我们学习。退休后时间更自由了,可以更合理和自由地安排好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她认识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每天上午去公司免费上班半小时,一周有一半时间在工作,另一半时间学习中文、烹饪等新技能,每年还会安排旅行的时间。

兴趣是最佳伙伴。在北京朝阳医院内分科原主任李经看来,兴趣是老年生活的最佳伙伴。年轻的时候,很多人一味忙于工作,忘记了生活本身。其实人生是一脉相承的,在步入老年之前,就要开始多琢磨点“好玩”的事儿。他自己如今除了仍在两家医院出门诊外,还自己种菜、参加老年音乐团,最爱琢磨哪里有美食和怎样做菜。

多接触社会心更亮堂。今年69岁的闫茅顺老先生,1994年就得了胃癌,虽说退休金只有2000元左右,但生活过得有声有色。他是北京市癌症康复会的副会长,经常志愿参加义务活动,免费在社区教太极拳,爱好编顺口溜、摄像等等。他笑着告诉记者:“高兴一天是活,愁眉苦脸一天也是活,那为什么不高高兴兴地活呢?老年朋友最怕与社会脱节,多与社会接触,心也就更亮堂了。”

多去邻居家串门。子女工作忙,难有时间陪伴。在同一个小区中,剩下的往往是同年龄段的人,大家平时不妨多到邻居家走动走动,聊聊家常。此外,很多父母跟随子女来到陌生城市生活,子女也应该帮助父母尽快融入当地环境,让他们的生活有人陪伴,不至于太无所事事。

尊重老人的自理能力和自立意识。杨洋还表示,做子女要孝顺,但也没必要一切都帮父母安排好,只要父母有能力,他们能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这样不仅能避免功能退化,更能减轻老人的心理负担,帮助老人维持自尊心和自信。比如吃饭,只要他们还能自己吃,哪怕速度很慢,子女也应该多花点时间陪着,帮他们更换便利的餐具帮助其愉快用餐,而不是以喂饭代替。(江大红)

分享给好友 分享给好友

上一篇 : 老人赏花要当心 花粉等过敏原可引起过敏性心律失常

下一篇 : 广西17岁体育生左膝长骨瘤医生错切右膝,骨瘤到底有何可怕之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