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病总说有病或是疑病症 需转移其注意力
发布于 2012/06/01 16:37
发布于 2012/06/01 16:37
最近,医院来了一位中年男性病人,神情焦灼。他说自己胸闷,心前区不适。但心电图等检查一切正常。医生正想安慰他没有大问题时,他拿出了几张正常的心电图报告,说“我的心脏肯定有病,只是查不出来”。
无独有偶。还有一位50岁的女性患者,体检时心脏彩超发现其左房室瓣稍微有些返流。此后,她总觉得自己患了心脏病,悲观失望。专科医生再三解释,轻微的返流不足以对身体造成影响,但她总觉得胸前区不适,自认为“我的病,现在的科学手段可能还查不出来,但肯定是病了”。
这两位患者患的并不是心脏病,而是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患者多数有疑病性人格素质,表现为对健康有过高的要求,对医药知识特别感兴趣,易受医生和医疗书籍的影响。
通常,人们大多数时间的感受是向外的,对身体则是相对忽略的。如果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身体上,就会发现身体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且即使是细微的不适也能感觉到。一旦注意力集中于此,便会出现放大效应,不适的感觉会扩大,最终认定自己有病了。
疑病症的产生除了与其本身人格素质有关外,还有心理、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正常人能用语言表达情绪,而疑病症患者没有这种能力。因此,一旦发生持久的或强烈的情绪扰乱,他们便用“器官语言”,即患病的措词表达,这就是疑病性诉说。换句话说,疑病症者诉说他们有病,相当于正常人说感到委屈、不满或有满腔怒火等。
疑病症的治疗包括几个方面,首先,要消除患者过度的情绪症状,可以对症用药,服用小剂量抗焦虑、抗抑郁药。
第二步要尽量让患者的“一双眼睛”从只注意自己身体转向外界。转移注意力后,患者对症状的感觉会减少,伴随的情绪反应减少,反复要求检查的行为也会减少。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有情绪波动带来“躯体症状”的复发,要训练患者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反复实践下来就不会再有过度反应了。还有一种办法是让患者先接受症状,认为这一切是“真的”,让他们带着症状过正常的生活。这就是顺应自然的森田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可以收到治疗效果,逐渐使患者对症状有恰当的认知。患者会想,这种连现代最先进的仪器都检查不出来的病,可想而知对身体的影响也不会很大,如果就此放弃工作、娱乐、生活,岂不是得不偿失?(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周敏娟)
上一篇 : 吃海鲜致浑身无力 3次血浆置换救治成功
下一篇 : 上海建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全国培训基地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