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访谈

李小刚:不断探索 开拓“脑卒中”治疗研究新领域

李小刚:不断探索开拓“脑卒中”治疗研究新领域专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小刚教授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好的一面,却也有致命的一面。社会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占领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绿地和蓝天,运动场地的减少和高营养物质的长期摄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群成为了现代社会“富贵病”的患者。据统计,中国每年...

  李小刚:不断探索 开拓“脑卒中”治疗研究新领域

专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小刚教授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好的一面,却也有致命的一面。社会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占领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绿地和蓝天,运动场地的减少和高营养物质的长期摄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群成为了现代社会“富贵病”的患者。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脑卒中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10000,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提高大众健康意识,科学普及预防脑卒中相关知识,充分认识脑卒中的严重性,提高脑卒中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尤为重要。为此,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小刚教授,接受我们本期的专家访谈,与我们畅谈有关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治疗策略以及学科研究等方面的知识。

飞华健康网:据了解,近年来,在心脑血管疾病当中,“脑卒中”的发生危害最大,其发病率、复发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有关数据统计,我国脑卒中平均发病年龄早于美国,近几年美国脑卒中发病率在下降,但我国以比较快的速度上升。针对这一现象,作为神经内科的副主任,请您谈一下,我国近年来的具体发病情况?以及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具体有哪些?何种原因所导致“脑卒中”发病率的上升?

李小刚教授: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脑血管病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且每年正在以8.7%的速度快速增长,位居居民死因的首位。这种情况不单出现在城市,也包括城镇和乡村,特别是在近几年,发病趋势有逐渐年轻化的迹象,30岁~40岁的发病人群增多,这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此外,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人群中还有四高的特点,即:高发生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30岁~50岁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如果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脑卒中,对家庭和国家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因此,做好预防很关键。从以往的研究结果来看,诱发脑卒中的病因有很多,有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等)和可以改变的因素。年龄是其中一项不可改变的因素。以往脑卒中发病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一特征已逐渐被打破。目前容易诱发脑卒中的可改变的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脏病(例如:房颤、心肌梗死)、吸烟、肥胖和缺乏运动等,需要强调的是只要满足其中三点,就属于高危人群。此外,曾经发生过脑梗死或者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人,不管是否具备以上这八点危险因素都属于脑卒中高危人群,必须定期进行卒中筛查和有效干预。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几项容易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都是可以改变的,如高血压。我国的高血压发病率很高,是诱发脑卒中的最大危险因素。但是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生活调养,完全可以将血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还有吸烟、肥胖和缺乏运动等都是可以人为改善的,只要患者能够充分认识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危害程度,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便可降低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飞华健康网: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请问李主任,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都有哪些?其中患有脑卒中的患者比例有多大?哪些心脑血管疾病容易导致脑卒中?患病和发病主要都有哪些症状特征?

李小刚教授: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通称。据中国心血管报告提出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人,其中高血压2.7亿人,脑卒中至少700万人,心肌梗死250万人,心力衰竭450万人,平均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血管病。

在这2.9亿人群中患脑卒中的几率多大?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药物治疗和人为控制,任由病情发展,那么发生脑卒中的几率是很高的,是未患心脑血管疾病人群的3~4倍。也就是说,同样2个人,一个人是高血压患者,一个是无高血压的人,那么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另一个人的3倍。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发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了绝大部分,大概占了80%,出血性脑卒中仅占20%左右。

从流行病学上来看,预防主要是针对缺血性脑卒中。那么出血性脑卒中是否就被忽略了呢?也不是。出血性脑卒中的诱发病因主要是高血压,其次是脑动脉瘤,比如动脉硬化、高血糖、高血脂等等。脑卒中的患者在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出现语言障碍,口齿不清,说不出话或者听不懂话;其次是肢体无力,特别是一侧肢体无力,很多患者的直观感受是麻木,不听使唤;再次就是视力,看东西时突然发现一只眼睛看不见了,这也是脑卒中的前兆,会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脑部的血栓进入了眼动脉。还有一点是,如果是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还会出现剧烈的头痛,有时候还会眩晕,走路不稳,总是会磕磕绊绊。脑卒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发性,发病很快易致瘫痪,如果有患者出现了上述症状,一定要马上就医,切莫麻痹大意。

飞华健康网:对于“脑中风”,它的危害性大众还是比较熟知。李主任,请您为我们广大网友介绍一下,如何早期识别脑卒中?一旦发生脑卒中怎么办?对人体有哪些的危害?

李小刚教授: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的现状,我国脑血管病的有效防控手段在于预防。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也积极地向广大群众科学普及有关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识。那么要如何早期识别脑卒中的症状呢?以上说过的几种症状都可以作为判断的标准。如果已经判定患者出现了脑卒中的症状,切记不可马上给患者吃降压药、速效救心丸、阿司匹林等药物,即使这些药物是患者以往常吃的,控制血压的药物也不可以。因为很多人没有经验,不能准确判断发生的脑卒中是缺血性的还是出血性的,一定要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往有资质的医院进行急救,让专业人士来判断。

飞华健康网:天气逐渐寒冷,冬季又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节,作为神经内科教授,您对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多年的研究,请您谈一下,这个季节应该如何科学预防脑卒中疾病?

李小刚教授: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确实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冬季天气寒冷,很多人都减少了室外活动,东北人亲切的称之为“猫冬”,即呆在家里以躲避冬天的严寒,但是这样其实并不利于健康。此外,因为室外寒冷,室内有暖气供应,一冷一热会造成血管收缩,血压的波动就会很大,自然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要特别注意冬季保养,要注意血压平稳以及合理膳食和补充营养。

飞华健康网:由于脑卒中的危害较大,患者一旦得病,经济和精神会有双重负担。如果病发之后,请问,目前新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在对于脑卒中的诊疗方面,患者在选择就医时应该注意哪些事宜?

李小刚教授: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但由于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种族差异性,进展缓慢。目前研究表明已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有一种非常好的治疗方法——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以通过输溶血栓的药物将血栓溶解,使阻塞的血管再通。在此特别强调一点,目前溶栓治疗是有时间要求的,最长在发病后的4.5个小时内,如果超出这一时间限制就不能采用这一治疗方法。其次是血管内的介入治疗,时间可延长至发病的6个小时,但是超出这一时间限制后也将不能使用此疗法。因此,在发病后第一时间通过急救系统到医院求救是非常必要的。这些都是能够救命的关键时间点,一定要谨记在心。至于出血性脑卒中,目前还没有什么特效的治疗方法。唯一能做到的是,一旦患者发病,要马上控制血压,保持安静,不要随意搬动病人,防止病情恶化。

就医时注意事项:一是应通过急救系统送到医院里来,不要开私家车或者搭乘其他的交通工具,以防病情加重。其次是应冷静听从医生的指挥和建议,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治疗时间至关重要。如果是早期符合溶栓治疗或者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建议家属听从医生的指导。但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任何治疗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这两种治疗方案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就像一把双刃剑,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往往也需要冒很大的风险。

飞华健康网:为减少脑卒中患者的痛苦和家庭支出,能否请您介绍一些脑卒中患者的家庭护理方法?以及在日常保健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预防脑卒中的发病?

李小刚教授:要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如果有家族病史或者已经是“三高”人群或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压,改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戒烟、限酒。

对于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首先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积极治疗,按疗程服用药物,防止病情复发;其次要坚持康复治疗。很多脑卒中患者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要到专业的康复机构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如果所在社区医院具备相应的条件,也可在社区医院就诊。至于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方法,建议家属到医院详细咨询主治医生或者护士,明确护理步骤和应注意的事项后,再由家人进行护理。

飞华健康网:作为神经内科副主任、教授,又是世界卒中协会会员,请您结合多年的临床研究和治疗经验,谈一下我国目前脑卒中疾病在临床规范治疗方面的策略。最后,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未来您在脑卒中治疗学科技术研究方面有着怎样的发展目标。

李小刚教授:中国是14亿人口的大国,每年约有200万的新发脑卒中患者,因此脑卒中疾病的治疗策略不仅在于继续研发好的治疗药物,同时也要积极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前面已经介绍过,脑卒中是一种脑血管障碍的综合征,涉及的学科广泛,包括:急救中心、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血管介入科、康复科、门诊等。所以要攻克这个难题,需要相互之间通力合作。

对于脑血管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怎样减少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以及预防脑卒中的发生,特别是二次预防。脑卒中是一种高复发率的疾病,如果患者在第一次发生脑卒中后抢救及时,需要留意病情的状态,莫让它复发。

目前我们北医三院已经成立了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中心,多学科协作,控制脑卒中的发生。将脑卒中的治疗发展成为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的疾病,同时培养脑血管病人才,普及脑血管病的治疗技术,向下级医院延伸,包括县级医院和社区医院,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专家简介】

李小刚,汉族。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

1982年9月~1987年7月 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士学位;

1987年9月~2000年5月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神经内科;

1990年9月~1993年7月 军医进修学院(解放军总医院)硕士研究生;

1995年9月~1998年7月 军医进修学院(解放军总医院)博士研究生;

2002年5月~2004年8月 日本自治医科大学 博士后研究;

2000年6月~现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中华医学会神经分会康复组副组长;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常务理事;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急性期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神经分会介入组委员;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会员;世界卒中协会会员;日本基因治疗学会会员;北京药理学会神经精神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杂志》编委;《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编委。《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和《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特邀审稿专家。受聘为北京市海淀区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和“全民健康活动”专家组成员。

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6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论文70多篇。主攻方向为脑血管疾病、帕金森氏病、运动神经元病等。

(版权声明:本文系飞华健康网独家专访,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长按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复禾健康】 求医更省时省心

专家观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