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 ct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1/12 06:47
发布于 2025/01/12 06:47
PET-CT是一种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医学影像技术,主要用于癌症、心脏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评估。它通过同时提供功能性和解剖性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疾病的性质和范围。
PET-CT的工作原理基于放射性示踪剂的使用。患者会注射一种含有微量放射性物质的药物,这种药物会在体内特定区域聚集,比如肿瘤或炎症部位。PET扫描通过检测这些放射性物质的分布,生成功能性的图像,显示细胞代谢活动的高低。而CT扫描则提供高分辨率的解剖图像,显示器官和组织的结构。两者结合后,医生可以同时看到病变的位置和代谢活动,从而更精准地判断病情。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PET-CT常用于肿瘤的分期、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疗效评估。它能够发现传统影像学难以检测的小病灶,帮助医生判断肿瘤是否扩散。在心脏病领域,PET-CT可以评估心肌的血液供应和代谢情况,辅助诊断冠心病。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PET-CT可以通过观察脑部代谢变化,帮助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进行PET-CT检查前,患者需要空腹4-6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并告知医生是否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疾病。检查过程中,注射示踪剂后需要静卧约1小时,等待药物分布均匀。检查本身无痛,但可能会因为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而感到不适。检查后,多喝水有助于加速放射性物质的排出。
如果医生建议进行PET-CT检查,通常是因为常规影像学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虽然PET-CT的辐射剂量较高,但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远远大于潜在风险。对于疑似癌症、心脏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及时进行PET-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如果检查结果提示异常,务必遵循医生的建议,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上一篇 : 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严重吗
下一篇 : 痛风可以吃猪蹄吗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