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场流感来势汹汹,患者纷纷挤到大医院看病,一些大医院的急诊科、呼吸科、儿科、内科等不堪重负,医生病倒现象也不少见。
像流感这样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本应留在社区就诊,把大医院的优质资源留给危重症患者。但是,如今流感患者一股脑都涌进大医院,说明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还不给力,“金字塔”的塔基还不牢固,家庭医生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就此次流感疫情而言,家庭医生应建议签约居民尤其是老人、小孩提前打疫苗,病情不重的先在基层解决,病情严重的再转到大医院。如果这样,大医院的压力就会减少。
强基层是医改的重要原则之一。2011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培养全科医生,并引导他们在基层执业,这一政策旨在补上医疗服务供给体系的短板。此前,全科医生在中国是一个陌生词汇,医学院校没有开设专业,基层医疗机构没有全科诊室,上下级医院缺乏协作。全科医生也被称为家庭医生,他们承担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角色,关注人的全面健康,包括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状况,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合格的全科医生可以解决九成患者的医疗问题,只有一成患者需要转到大医院治疗。全科医生同时承担首诊、分诊、双向转诊职责,与医院紧密协作,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居民健康。
目前,各地开始培养全科医生队伍,并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慢病管理等服务。但是,强服务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服务供给和保障机制。全科医生执业地点在基层,相对而言,收入水平、社会保障、职称晋升、生活便利、孩子教育等各方面条件均不如大医院,如没有强有力的收入、待遇、晋升等各方面特殊政策保障,难以留住高水平的全科医生。当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模式,尚没有规范化的执业方式,其收入没有与签约服务费挂钩,服务内容、数量、居民满意程度也没有统一考核标准,更没有专项津贴鼓励;与上级医院协作机制有待明确;医保支付仍偏重疾病治疗,难以撬动家庭医生提供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的积极性。由于激励机制欠缺,全科医生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不能尽如人意。
近两年,我国先后就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全科医生培养等出台一系列政策,地方也进行积极探索。例如,广东深圳罗湖区以年薪30万元起的优厚待遇吸引全科医生;一些省份试点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给予较高待遇……全科医生的地位正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正在加快。当然,我国的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刚刚起步,人口众多,又是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按照每万名居民有2—3名全科医生的要求,加上护士、健康管理师等团队人员,我国的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将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服务体系。根据地方发展水平差异,各地医保支付、激励政策、考核要求应有所不同。如何让家庭医生服务覆盖到每个家庭,让每一位居民享受到均质化服务,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场流感,暴露了我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短板。近日,国办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契合了现实需要。有关部门应尽快落实,着力建立全科医生的使用和激励机制,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保障服务质量和水平,让群众在基层就能看好常见病、多发病。
上一篇 : 药店是怎样处理过期药品的?
下一篇 : 北京将启动第三批公立机构康复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