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的亲情总会再发芽
发布于 2018/02/06 11:20 生命时报
发布于 2018/02/06 11:20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最近,一篇长达一万五千字“控诉”父母的文章引发众多关注。文章作者王猛,北大毕业,留学美国,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可如今王猛却要彻底与父母决裂,12年没回家过春节,拉黑了父母所有联系方式。他说:“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我的父母就是出类拔萃的典范。”
王猛不再想让父母掌控,所以要断绝与父母的联系,但从人类历史来看,可以肯定的是:万言难以断亲情。“断”字在这里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断明”。仅依据王猛的单方面陈述,难以搞清楚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看了他所写的文字,不算完整,带有明显的情绪。无论他的智商有多高,在对待父母的关系上,他属于情绪控制了理性。加之父母一方表白太少,邻居和同学的表述不足,各方面信息不对等、不平衡,因此,对这件事做任何判断都需要谨慎。
第二层意思是“断绝”。有人把他写的内容称为“决裂书”,他意在彻底与父母决裂,但从情感上说,天下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无法断绝的;从逻辑上说,王猛还在写万言书,说明父母仍然在他心中存在,不管他觉得父母的付出是无私的,还是他认为父母是控制孩子出类拔萃的典范,说明在意识上他还认为自己在父母的控制之下。双方都还互相心存对方的时候,“断绝”亲情是不可能的。
第三层意思是“了断”。有人以为王猛写万言是为了与父母做个了断,这也很难。与这位小伙子同为四川青年的巴金曾写了三部曲要与自己的家庭了断,可他依然承认“他从母亲那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所以这件事也不会成为了断的标志。
基于上述判断,这件事只是千奇百怪的亲子关系中的一种,外界和媒体对它的反应有些过度。造成这种状况与两代人性格差异以及欠缺充分沟通有一定关系。一般孩子4岁后自主性会不断增强,会与父母及其他成人的控制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往往在当时就会暴发,较少留在后面发酵。
而这个例子是在后续生活中发酵,其中必然有其他因素,比如从小到高考之前只关注他的学业,没有重视他的正常情感发展,导致他“内向、敏感、不善交际”,不只父母有责任,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
这个例子值得警醒的是,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是“知情意行合一”的过程,不应割裂,过度的应试压力常将它们撕裂。对于已经因为割裂而出现的问题,包括受害者本人在内的家庭和社会需要更大的耐心,用长久的时间不疾不徐地愈合。因为亲情的种子已经播种在那里,过了严冬总会发芽。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
上一篇 : 中耳炎到底严不严重?
下一篇 : 怎么治疗慢性中耳炎?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