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惜生命 传染性疾病怎么治疗

发布于 2018/04/16 13:43 复禾健康

传染性疾病是我们都比较担心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传染上了,因此,对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我们还是得采取隔离的措施了。这也是为了他人的健康着想。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防范。那么,传染性疾病有哪些,如何预防传染病,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传染性疾病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传染病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其他物种,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等。

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

按类型分

1、甲类传染病

鼠疫 霍。

2、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按传播途径分

1、水与食物传播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4、接触传播

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哪些人容易得传染病

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 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如何预防传染病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管理传染源

传染病是由于一个传染源导致的,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调换工作。

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

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 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

2、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

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

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

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

3、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的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接种后疫力在1~4周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

人工被动免疫是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月即失去作用。

结语:疾病的传播速度是比较快速的,如果及时的预防疾病的传染是我们都要做的事情了。关爱生命,关爱健康。传染病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其他物种,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所以日常预防是非常的重要的。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