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有哪些类别原因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5/04 09:47
发布于 2025/05/04 09:47
黄疸可能由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等原因引起,不同类别的黄疸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存在差异。
1、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主要因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胆红素生成过量。常见于新生儿ABO溶血病、蚕豆病等,患者会出现皮肤黏膜黄染、酱油色尿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新生儿溶血可采用蓝光照射,严重者需换血治疗。
2、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由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患者除黄疸外多伴乏力、食欲减退。治疗需保肝药物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等,同时针对病因进行抗病毒或停药处理。
3、胆汁淤积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因胆汁排泄受阻引起,常见于胆管结石、胆管癌等疾病。特征表现为皮肤瘙痒、陶土样大便。治疗需解除梗阻,如ERCP取石术或胆管支架植入术,配合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
4、先天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包括Gilbert综合征等遗传代谢疾病,因酶缺陷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症状多呈间歇性轻度黄疸,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避免饥饿、感染等诱发因素。
5、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见于部分母乳喂养新生儿,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有关。表现为生后1周黄疸持续不退,但婴儿一般状况良好。通常建议继续母乳喂养,严重时可暂停母乳2-3天观察。
黄疸患者需注意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高脂食物加重肝脏负担;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劳累;新生儿黄疸应加强喂养促进排便;所有黄疸病例均需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皮肤黄染加重或出现精神萎靡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上一篇 : 新生儿呼吸重严重吗
下一篇 : 滤白红细胞悬液是什么意思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