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由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引起,其他原因包括阴道毛滴虫、生殖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以及局部卫生不良或免疫力下降等因素诱发。
1、沙眼衣原体:
沙眼衣原体是导致非淋菌性尿道炎最常见的病原体,约占病例的30%-50%。该微生物通过性接触传播,感染后潜伏期约1-3周,可引发尿道分泌物增多、排尿灼痛等症状。治疗需采用大环内酯类或四环素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
2、解脲支原体:
解脲支原体属于条件致病菌,在机体免疫力正常时可能不发病。当生殖道微环境失衡或黏膜屏障受损时,该微生物可黏附于尿道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典型表现为尿道刺痒伴少量稀薄分泌物。临床常用克拉霉素或左氧氟沙星进行针对性治疗。
3、阴道毛滴虫:
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的尿道炎多见于合并阴道炎的女性患者,通过性接触传播后,寄生虫在尿道内繁殖会导致泡沫状黄绿色分泌物。男性感染者可能出现尿道口红肿,确诊需显微镜检发现鞭毛虫体,治疗首选甲硝唑类药物。
4、生殖支原体:
生殖支原体感染近年检出率升高,其致病性与生物膜形成能力相关。该病原体可逃避机体免疫清除,造成持续性尿道刺激症状,部分患者会发展为慢性前列腺炎。实验室通过核酸扩增技术检测,治疗需足疗程使用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
5、其他诱因:
频繁使用碱性洗液冲洗尿道、长期留置导尿管等机械刺激可破坏尿道黏膜防御屏障。糖尿病、HIV感染等导致免疫力低下时,也易继发条件致病菌感染。这类情况需在抗感染治疗同时纠正基础疾病,并改善日常会阴部清洁方式。
预防非淋菌性尿道炎需注意性行为防护,建议同房时使用避孕套。日常应避免憋尿、减少辛辣饮食刺激,选择纯棉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出现排尿异常症状应及时就诊,性伴侣需同步检查治疗以防交叉感染。治疗期间需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避免自行停药导致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