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是鼻腔或鼻窦黏膜长期炎症刺激导致的良性增生组织,常见症状包括鼻塞、嗅觉减退、流涕,病因主要与慢性炎症、过敏反应、解剖结构异常等因素相关。
1、慢性炎症:
长期鼻炎或鼻窦炎是鼻息肉形成的主要诱因。炎症反复刺激黏膜,导致局部水肿和血管通透性增加,最终形成半透明葡萄样肿物。患者常伴有黄绿色脓涕、面部胀痛等慢性鼻窦炎表现,需通过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控制炎症。
2、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患者中约30%会继发鼻息肉。过敏原持续刺激使鼻腔黏膜释放组胺等介质,引发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黏膜增生。这类患者往往伴随眼痒、阵发性喷嚏,需联合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进行脱敏治疗。
3、解剖结构异常:
鼻中隔偏曲或钩突肥大等结构问题会造成鼻腔通气障碍,局部形成湍流刺激黏膜。这类患者通常有单侧持续性鼻塞,需通过鼻内镜手术矫正结构,同时切除息肉组织。
4、阿司匹林不耐受:
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诱发鼻息肉,属于特殊类型的Samter三联征。表现为哮喘、鼻息肉合并阿司匹林过敏,发病与花生四烯酸代谢异常相关,需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并接受白三烯拮抗剂治疗。
5、囊性纤维化:
儿童反复发生鼻息肉需警惕这种遗传病。黏液分泌异常导致呼吸道反复感染,鼻腔内形成多发息肉,常伴有咳嗽、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需进行基因检测确诊并系统治疗原发病。
鼻息肉患者应保持鼻腔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2-3次,避免用力擤鼻。饮食上减少奶制品摄入以降低黏液分泌,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黏膜抵抗力。合并过敏者需定期清洗床上用品,控制室内湿度在50%以下。若出现头痛加剧、视力变化等颅眶并发症表现,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