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呼吸衰竭主要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胸廓畸形、神经肌肉疾病及肺动脉高压四种病因引起。
1、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导致慢性呼吸衰竭最常见的原因,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可造成气道阻塞和肺泡破坏。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肺功能检查显示气流受限。治疗需结合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严重者需长期氧疗。
2、胸廓畸形:
严重脊柱侧弯、胸廓成形术后等结构性改变可限制肺部扩张,导致通气功能障碍。这类患者呼吸浅快,易合并肺部感染。治疗重点在于改善通气功能,必要时需手术矫正畸形。
3、神经肌肉疾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重症肌无力等疾病会影响呼吸肌功能,导致通气不足。患者常出现夜间低氧血症,晨起头痛。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严重者需无创通气支持。
4、肺动脉高压:
长期肺动脉压力升高会加重右心负荷,最终影响气体交换。这类患者活动后气促明显,可能伴有下肢水肿。治疗需使用靶向药物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心功能。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日常需注意避免呼吸道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进行适度的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饮食应保证足够热量和蛋白质摄入,限制钠盐以减轻水肿。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遵医嘱规范使用氧疗设备。天气变化时注意保暖,流感季节前接种疫苗。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出现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