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休克的病理生理学有什么改变

发布于 2025/05/11 20:41

低血容量休克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主要包括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注不足、代谢性酸中毒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这些改变涉及循环系统、代谢系统和器官功能的全面紊乱。

1、循环血量减少:

低血容量休克的核心病理生理改变是有效循环血量的显著下降。当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15%-20%时,机体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心率增快等代偿反应。血管内容量不足导致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进而引发血压下降。

2、微循环障碍:

休克早期微循环表现为血管收缩、血流重新分布,以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供血。随着休克进展,微循环内血流淤滞,红细胞聚集,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加重血容量不足。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氧供不足,无氧代谢增加。

3、组织灌注不足: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和微循环障碍共同导致组织灌注显著降低。细胞缺氧使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受阻,ATP生成减少,钠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水潴留。持续的灌注不足可造成细胞膜完整性破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4、代谢性酸中毒:

组织缺氧使细胞转为无氧酵解,乳酸生成增加。同时肝脏因灌注不足导致乳酸清除能力下降,血乳酸水平升高。肾功能受损使酸性代谢产物排出减少,共同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进一步抑制心肌收缩力和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5、多器官功能障碍:

持续的休克状态可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肾脏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肺脏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脏因冠脉灌注不足发生心功能不全;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导致细菌移位;肝脏合成和解毒功能下降,最终可发展为不可逆的多器官衰竭。

针对低血容量休克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处理需快速补充血容量,恢复组织灌注。液体复苏应选择晶体液或胶体液,必要时输注血制品。同时需纠正酸中毒,维持电解质平衡,保护重要器官功能。预防措施包括创伤后及时止血,手术中精确控制出血量,腹泻呕吐患者早期补液。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应加强监测,避免脱水发生。恢复期需保证营养支持,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促进器官功能恢复。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