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病人需立即采取平卧位、禁食禁水、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准备输血等急救护理措施。急救护理关键点包括体位管理、胃肠减压、容量复苏、药物止血、病情观察。
1、体位管理:
将患者置于去枕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误吸。下肢抬高15-30度以增加回心血量,休克患者需采用休克体位。避免突然搬动患者,所有操作需在床旁完成。持续观察意识状态变化,记录每小时尿量。
2、胃肠减压:
经鼻插入胃管进行持续低负压吸引,观察引流液颜色和量。鲜红色引流液提示活动性出血,咖啡样液体可能为陈旧性出血。减压可减少胃酸分泌,降低消化道内压力。记录24小时引流量,禁止经胃管注入药物或食物。
3、容量复苏:
立即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首选18G以上留置针。快速输注晶体液维持有效循环,血红蛋白低于70g/L需输注浓缩红细胞。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速度,避免急性肺水肿。每15分钟记录血压、脉搏变化。
4、药物止血:
静脉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生长抑素类似物降低门静脉压力。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补充维生素K或新鲜冰冻血浆。严格掌握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指征,用药期间持续心电监护。所有药物需双人核对后使用。
5、病情观察:
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记录呕血与黑便次数及总量。观察皮肤黏膜色泽、四肢末梢温度变化。每2小时评估意识状态,警惕肝性脑病先兆。备齐气管插管器械和急救药品。
急救后需绝对卧床休息1-3天,出血停止24小时后可尝试少量温凉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恢复期避免粗糙、辛辣、过热食物,禁止饮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建议使用坐便器减少腹压,保持大便通畅。出院后定期复查胃镜,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及时就医。建立规律作息习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重体力劳动。家属需学会识别呕血、黑便等再出血征兆,掌握基本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