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与筋膜炎在病因、症状和治疗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区别包括发病机制不同、疼痛特征不同、治疗方法不同。
1、发病机制不同:
痛风是由于体内尿酸代谢异常,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引发的炎症反应,属于代谢性疾病。筋膜炎则是筋膜组织因劳损、外伤或慢性刺激发生的无菌性炎症,多与肌肉过度使用或姿势不良有关。
2、疼痛特征不同:
痛风急性发作时表现为突发性剧烈疼痛,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伴有红肿热痛,症状多在夜间加重。筋膜炎疼痛呈持续性钝痛或牵拉痛,好发于足底、腰背部,晨起或久坐后起步时疼痛明显,活动后可能缓解。
3、治疗方法不同:
痛风急性期需使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缓解期需长期服用别嘌醇等降尿酸药物。筋膜炎以物理治疗为主,包括热敷、冲击波治疗,配合塞来昔布等消炎镇痛药,严重者可行筋膜松解术。
日常预防需针对性调整生活方式。痛风患者应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促进尿酸排泄。筋膜炎患者需避免久站久坐,注意劳逸结合,运动前后充分拉伸筋膜,肥胖者需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荷。两种疾病均需避免过度疲劳,出现持续疼痛或功能障碍时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