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分为腹膜型、卵巢型、深部浸润型及其他特殊类型四种。
1、腹膜型:
病变局限于盆腔腹膜表面,典型表现为红色火焰样、黑色粉末状或白色瘢痕样病灶。此类型可能由经血逆流种植引起,常伴随痛经、性交痛等症状。治疗以药物抑制雌激素为主,严重者需腹腔镜手术清除病灶。
2、卵巢型:
子宫内膜组织在卵巢内生长形成囊肿,又称巧克力囊肿。囊肿增大可能导致卵巢组织破坏,与不孕密切相关。超声检查可见囊内密集光点,治疗需根据年龄和生育需求选择囊肿剥除或药物控制。
3、深部浸润型:
病灶浸润盆腔脏器深度超过5毫米,好发于宫骶韧带、直肠阴道隔等部位。该类型可能与体腔上皮化生有关,典型症状包括排便痛、放射性腰骶痛。手术治疗需彻底切除病灶,术后易复发需长期药物管理。
4、特殊部位型:
包括发生在脐部、剖宫产瘢痕、肺部等盆腔外部位的异位症,可能与淋巴血管转移或医源性种植相关。临床表现因部位而异,如周期性咳血、切口肿块疼痛等。治疗需多学科协作,兼顾病灶切除和功能保护。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运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避免高雌激素饮食如蜂王浆等。疼痛发作期可尝试热敷下腹部,但需警惕掩盖病情进展。定期妇科检查对监测疾病发展至关重要,尤其出现经量突增、持续腹痛时应及时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