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及污染物间接传播五种途径传播。
1、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含病原体飞沫,可在1米范围内被他人吸入感染。该途径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传播方式,常见于学校、家庭等密闭场所。预防需佩戴口罩并保持社交距离。
2、直接接触传播:
与感染者共用餐具、亲吻或密切肢体接触时,病原体可通过口腔、鼻腔黏膜侵入。儿童集体生活场景中易发生此类传播,勤洗手和避免共享物品可有效阻断。
3、气溶胶传播:
医疗操作如吸痰、雾化治疗时产生的微米级气溶胶颗粒,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并远距离传播。医护人员需严格执行呼吸道防护措施,高危环境应加强通风消毒。
4、母婴传播:
感染孕妇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将病原体垂直传染给新生儿。表现为出生后1-3周出现呼吸窘迫,围产期定期筛查和分娩防护能显著降低传播风险。
5、污染物传播:
病原体可在门把手、玩具等物体表面存活4-48小时,接触污染物品后揉眼摸鼻可导致感染。对高频接触物表进行含氯消毒剂擦拭可切断传播链。
日常预防需注重室内通风换气,每日至少开窗3次每次30分钟;加强手卫生,采用七步洗手法并用流水冲洗15秒以上;咳嗽礼仪训练,用肘部遮挡口鼻;易感人群可适量补充维生素A、D增强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应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出现持续发热、刺激性干咳等症状时需及时进行血清抗体检测或核酸检测,确诊后需隔离治疗至症状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