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手术怎样操作

发布于 2025/02/17 17:46

椎间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脊柱手术,通过内窥镜技术直接处理椎间盘突出或神经压迫问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手术的主要步骤包括术前定位、局部麻醉、椎间孔穿刺、镜入路建立、病灶处理及术野清理。

1、术前定位:

手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如MRI、CT精确定位病变椎间盘的位置和范围。医生使用C臂机进行实时影像引导,确保手术路径准确无误。定位完成后,标记皮肤穿刺点。

2、局部麻醉:

患者采取俯卧位,医生在穿刺点进行局部麻醉,确保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无痛感。麻醉范围包括皮肤、肌肉及神经根周围区域,以减少术中不适。

3、椎间孔穿刺:

在C臂机引导下,医生使用穿刺针从皮肤标记点进入,穿过肌肉层到达椎间孔区域。穿刺角度和深度需精确控制,避免损伤周围神经和血管。

4、镜入路建立:

穿刺成功后,将导丝置入椎间孔,随后沿导丝逐步扩张通道,建立工作套管。通过套管置入椎间孔镜,镜头上配备光源和摄像头,可将术野图像实时传输至显示屏。

5、病灶处理:

在镜下视野下,医生使用专用器械如射频刀、髓核钳处理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同时可进行骨赘切除、神经根减压等操作,恢复椎管和神经通道的正常结构。

6、术野清理:

手术结束后,医生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术野,清理碎屑和血迹。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拔出工作套管,缝合皮肤切口,外敷无菌敷料。

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24小时,避免剧烈活动。术后第二天可逐渐下床活动,配合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如止痛药、神经营养药,以促进恢复。椎间孔镜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适合大多数椎间盘突出患者,尤其是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患者。术后需定期复查,评估恢复情况并调整康复计划。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