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感染科宋培新博士开展的致死性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该项研究首次揭示,严重的病毒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缺陷在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死亡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项研究对深入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及今后开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据介绍,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新发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中国、日本和韩国。该病的病原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由我国学者在2010年首先发现。目前已证实,该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此外,与急性期患者的血液直接接触也可以感染该病毒。因其病死率较高,对东亚地区的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但是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仍缺乏深入的认识。
研究结果显示,该研究团队成功合成的该病毒包膜蛋白胞外段,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免疫原性,动物实验证实,针对该合成蛋白的多克隆血清具有良好的病毒中和活性,为今后研制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中和抗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究人员通过对患者血清抗体反应的研究发现,死亡患者针对包膜蛋白和核衣壳蛋白的抗体反应均存在严重的缺陷,甚至针对核衣壳蛋白的免疫球蛋白抗体反应都处于缺失状态。该重要现象除了揭示病毒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在病理机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外,还提示常规血清学诊断方法容易造成重症患者漏诊,使之失去重要的治疗时机。课题组通过对体内及体外模型的机制研究发现,病毒对树突状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具有直接且显著的细胞毒性,干扰了B细胞免疫的主要环节,从而导致了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的失败。
该项研究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感染科研究团队与南京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健康研究中心团队共同完成。
上一篇 : 三种罕见基因突变消极影响乳腺癌预后
下一篇 : 火鹰支架破解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