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否需要拔除需根据龋坏程度决定,主要考虑因素包括龋齿发展阶段、牙体保留价值、邻牙影响、修复可行性及患者全身状况。
1、浅龋保留:
早期釉质龋可通过去腐充填治疗保留患牙。浅层龋坏未累及牙本质时,采用树脂或玻璃离子充填即可恢复牙齿形态功能,保留天然牙有利于维持正常咬合关系。此阶段拔牙会造成不必要的牙槽骨吸收。
2、中龋修复:
龋坏达牙本质中层时,需评估剩余牙体组织强度。通过嵌体或高嵌体修复可保留50%以上健康牙体组织的患牙,避免拔牙后需要种植或桥体修复。牙髓活力测试阳性是保留的重要指征。
3、深龋评估:
近髓深龋需判断是否伴不可逆性牙髓炎。无自发痛且冷热测试一过性敏感者,可尝试间接盖髓或活髓切断术保留活髓。X线显示根尖无病变的患牙应优先考虑根管治疗而非拔除。
4、残根处理:
龋坏致牙冠大部缺失但根长充足者,经完善根管治疗后可行桩核冠修复。保留健康牙根可防止牙槽嵴萎缩,为后期修复提供支撑。仅剩1-2mm牙本质肩领的残根则建议拔除。
5、拔牙指征:
龋坏导致根尖周炎反复发作、牙根纵折、牙周袋达根尖1/3者需拔除。全身性疾病如放疗前、心脏瓣膜病患者需清除病灶牙。智齿龋坏且无对颌牙者也建议预防性拔除。
无论选择保守治疗或拔牙,均需加强口腔卫生管理。每日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两次,配合牙线清洁邻面,限制高糖饮食摄入。拔牙后三个月内避免用患侧咀嚼,种植修复患者需戒烟。定期口腔检查能早期发现新发龋齿,成人每年应进行至少一次专业洁治。保留天然牙有利于维持颌面部骨骼结构,但无法保留的患牙及时拔除可避免引发颌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