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子宫内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宫腔操作、产后感染、性传播疾病等因素引起。急性子宫内膜炎的四个常见原因主要有细菌上行感染、宫腔手术操作、产后或流产后感染、性传播病原体感染。
1、细菌上行感染:
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衡或外来致病菌通过宫颈上行至子宫内膜引发炎症。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这类感染多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免疫力下降有关,需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
2、宫腔手术操作:
人工流产、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等侵入性操作可能破坏子宫内膜屏障,将器械或医务人员手上的细菌带入宫腔。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当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术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产后或流产后感染:
分娩后胎盘剥离面或流产后的子宫内膜创面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产程延长、胎膜早破、胎盘残留等情况会加剧感染可能,临床表现为发热、恶露异常,需加强宫缩促进残留物排出并联合抗生素治疗。
4、性传播病原体感染:
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性传播病原体通过性行为经宫颈侵入子宫内膜。这类感染常伴有宫颈炎和盆腔疼痛,需对性伴侣同步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直至病原体完全清除。
预防急性子宫内膜炎需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宫腔操作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日常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棉质内裤并勤换洗,避免过度冲洗阴道破坏菌群平衡。出现异常阴道出血、下腹坠痛或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并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抵抗力。治疗期间禁止盆浴、游泳等可能导致逆行感染的活动,痊愈后建议定期妇科检查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