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病人身上起疙瘩可能与尿毒症性瘙痒、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皮肤干燥、药物过敏、透析不充分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药物治疗、皮肤护理、调整透析方案等方式改善。
1、尿毒症性瘙痒:
尿毒症毒素蓄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发瘙痒,表现为全身或局部丘疹样疙瘩。治疗需加强透析充分性,配合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严重时可尝试紫外线光疗。
2、甲状旁腺亢进:
钙磷代谢紊乱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皮肤钙盐沉积形成结节性痒疹。需监测血钙磷水平,使用拟钙剂如西那卡塞,必要时行甲状旁腺切除术。
3、皮肤干燥症:
透析患者皮脂腺萎缩易出现鱼鳞样脱屑伴瘙痒疙瘩。建议每日涂抹含尿素成分的润肤乳,洗澡水温不超过40℃,避免使用碱性肥皂。
4、药物过敏反应:
肝素或促红细胞生成素等透析常用药物可能引发荨麻疹样皮疹。需排查致敏药物并更换替代药品,如将普通肝素替换为低分子肝素。
5、透析不充分:
β2微球蛋白等中分子毒素蓄积可导致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形成皮下结节。应优化透析方案,采用高通量透析器或血液灌流联合治疗。
透析患者日常需穿着纯棉透气衣物,避免搔抓导致感染。饮食注意限制高磷食物如动物内脏、坚果,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散步可改善微循环,但需避免出汗过多加重皮肤干燥。若疙瘩持续增大、破溃或伴随发热,需立即就医排除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