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33周引产需严格评估医学指征,通常采用药物引产结合人工破膜等方式。引产方式主要有胎儿畸形、严重妊娠并发症、母体健康威胁、胎盘功能异常、胎死宫内等医学指征,需在三级医院由专业团队操作。
1、医学指征评估:
33周引产需符合国家规定的医学终止妊娠指征,包括胎儿严重结构畸形、染色体异常等不可存活情况,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出血等威胁母体生命的急症。需提供产前诊断报告及多学科会诊意见。
2、药物引产方案:
常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序贯给药,通过阻断孕激素受体诱发宫缩。用药前需评估宫颈成熟度,对瘢痕子宫等特殊情况需调整剂量,全程需胎心监护及急救准备。
3、人工破膜操作:
在药物引产效果不佳时,由产科医师行人工破膜术加速产程。需严格无菌操作并监测羊水性状,破膜后24小时未临产需预防感染,必要时改行剖宫取胎术。
4、围术期风险管理:
重点防范产后出血、羊水栓塞等并发症,备血制品及宫缩剂。对存活早产儿需新生儿科团队在场抢救,提前使用促胎肺成熟药物可改善预后。
5、伦理法律程序:
非致死性畸形引产需经省级专家委员会审核,取得孕妇及家属书面同意。医疗机构需保存完整病历资料,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引产。
引产后需关注产妇身心恢复,建议高蛋白饮食促进子宫复旧,适量补充铁剂纠正贫血。保持会阴清洁预防感染,6周内避免盆浴及性生活。出现发热、异常出血需及时复查,心理疏导可帮助缓解丧失性创伤。哺乳期产妇需回奶时可采用芒硝外敷,避免挤压乳房诱发乳腺炎。计划再次妊娠建议间隔1年以上,孕前需进行专项优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