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呈现黑色可能由氧化反应、静脉淤血、消化道出血、缺氧性疾病、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临床表现判断。
1、氧化反应:
血液接触空气后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颜色会从鲜红变为暗红或黑褐色。这种情况常见于体外血液标本长时间暴露,或月经血在阴道内滞留后排出。无需特殊治疗,新鲜血液流出后颜色可恢复正常。
2、静脉淤血:
静脉回流受阻时血液滞留,氧分压降低导致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表现为局部皮肤青紫或抽出的静脉血呈暗黑色。可能与下肢静脉曲张、长期卧床有关,通常伴随肿胀症状。抬高患肢、穿戴弹力袜可改善循环。
3、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经胃酸作用形成硫化铁,排出柏油样黑便或呕出咖啡渣样物。常见于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多伴有腹痛、呕血。需紧急胃镜检查明确出血点,必要时行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治疗。
4、缺氧性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还原血红蛋白比例升高使血液呈暗红色。患者通常存在口唇紫绀、杵状指等体征,需通过氧疗、原发病治疗改善缺氧状态。
5、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使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不可逆氧化为三价铁,血液呈巧克力色。可能因苯胺类毒物接触或某些药物诱发,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需使用亚甲蓝等还原剂治疗,必要时进行输血。
日常需观察出血伴随症状,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并立即就医;静脉淤血患者可进行踝泵运动促进回流;长期缺氧人群建议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避免剧烈运动;接触化学制剂后出现皮肤黏膜青紫需排查中毒可能。所有异常发黑的血液均应留取标本送检,明确病因前避免自行服用止血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