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出血可通过直接压迫、抬高患肢、包扎止血、药物辅助和就医处理等方式应对。伤口出血通常由外伤、凝血功能障碍、血管损伤、感染和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
1、直接压迫:
用干净纱布或毛巾直接按压出血部位,持续施加压力5-10分钟。浅表伤口出血多由毛细血管破裂引起,直接压迫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临时凝血块。避免频繁查看伤口,以免影响凝血过程。
2、抬高患肢:
将出血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减少局部血流。适用于四肢远端出血,可降低血管内压力。抬高时需保持压迫止血,同时避免过度活动导致二次损伤。
3、包扎止血:
出血控制后使用无菌敷料覆盖,绷带适度加压包扎。较深伤口可能伤及小动脉,表现为搏动性出血。包扎压力要均匀,末端需保留血液循环迹象,每隔1-2小时松解观察。
4、药物辅助:
凝血功能异常者可局部使用止血海绵或凝血酶制剂。肝硬化、血友病等患者出血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有关。药物止血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敏反应。
5、就医处理:
动脉喷溅性出血、异物贯穿伤或持续出血超过20分钟需急诊处理。严重外伤可能伴随血管断裂或内脏损伤,表现为休克症状。就医途中应保持压迫止血,记录出血时间和量。
日常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碰水或抓挠。恢复期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禽蛋、鱼肉和柑橘类水果都是良好选择。轻度出血可进行温和的关节活动,但剧烈运动需待伤口完全愈合。定期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糖尿病患者更需警惕愈合延迟。止血后48小时内避免饮酒和服用抗凝药物,吸烟者应减少吸烟频次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