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的用药与食疗

发布于 2018/11/14 14:10 复禾健康

丹毒,是一种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伴有发冷、发热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它是由一种叫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又名丹毒链球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周围软组织改变的急性炎症。本病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多见于头面及下肢,足癣和鼻炎常是主要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特点为:起病急,常先有畏寒、发热、头痛、疲乏、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体温在39C~40℃之间;继之,患部皮肤岀现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表面灼热紧张,迅速向四周扩展,严重时皮损处可发生水疱、血疱,自觉灼热疼痛,邻近淋巴结可肿大;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比值增高,血沉加速,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等。丹毒,如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称为慢性复发性丹毒;而下肢复发性丹毒可使局部淋巴管內径变细而阻塞,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如象皮腿。

丹毒,中医学中早有记载,如“丹趁、丹、丹毒、赤丹”等。丹毒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因部位不同中医的叫法也不同:发生于头面的丹毒,重者称大头瘟,轻者叫抱头火丹;发生于腰胯部者,称为内发丹毒;发生于下肢者,在小腿部称为腿游风,在胫踝部称为流火;发生于小儿的丹毒,称为赤游丹毒等。凡发生于头面者,多兼风热,可采用散风清热解毒等治则;发生于腰胯者,为肝经火旺、脾经湿热相感而成,宜采用清肝泻热利湿等治则;发生于下肢者,多为湿热下注化为火毒,宜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瘀等治则。

丹毒的辨证施治方

根据丹毒的临床表现不同,中医可辨证分为以下5型施治。

1、风热火炽型:多见于头面、颈项、上肢等处,伴有恶寒高热,头痛呕吐,红肿热痛,甚则双目合缝不能睁开,或见耳项肿核、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干咽干,舌红苔黄,脉细数等。

宜采用:清热解毒、祛风散结等治则。

药用:石膏(生煎)30克,板蓝根20克,连翘、黄芪、玄参各15克,知母、牛蒡子、柴胡各12克,黄连、升麻、薄荷(后下)各10克,马勃、生甘草各5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2、肝经郁火型:多见于胸胁腰胯部,红斑肿痛,恶寒发热,口干目赤,便秘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等。

宜采用:清肝解毒、利湿消肿等治。

药用:黄芪、生地黄、天花粉各15克,龙胆草、栀子、连翘、柴胡、赤芍、牛蒡子各12克,木通1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3、湿热火盛型:多见于小腿、足背,灼热发痒,压痛明显,可起水疱、血疱,红肿蔓延,红线上行,胯间淋巴结肿痛,伴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宜采用:清火解毒、利湿消肿等治则。

药用:薏苡仁20克,黄柏、金银花、紫花地丁茯苓各15克,萆蘚、车前子(包)、牡丹皮各12克,泽泻、苍术、牛膝、六一散(包)各10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4、热毒入营型:可见皮疹红肿热痛,面积广泛,紫癜坏死,伴有髙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区吐,舌质红,伴苔黄,脉洪数等。

宜采用:涼血解毒、清心开窍等治则。

药用:水牛角(先煎)、石膏(先煎)各30克,知母、金银花、连翘、生地黄、玄参、麦冬各15克,黄连、大青叶各12克,竹叶心10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5、湿滞血瘀型:可见反复发作,小腿呈象皮样肿胀,舌质有瘀斑紫暗,苔白,脉涩等。

宜采用:祛湿化瘀、通络消肿等治则。

药用:苍术30克,当归尾、赤芍、丹参、桃仁、红花、川牛膝、木瓜、防己各15克,黄柏、丝瓜络、泽泻、槟榔各10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