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可通过饮食调整、口服铁剂、静脉补铁、病因治疗、输血支持等方式治疗。缺铁性贫血通常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慢性失血、需求增加、利用障碍等原因引起。
1、饮食调整:
增加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摄入是基础治疗手段,动物肝脏、瘦肉、血制品等含铁量较高,同时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果蔬可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需避免浓茶、咖啡等影响铁吸收的饮食,乳制品应与补铁间隔两小时食用。
2、口服铁剂:
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是常用口服制剂,治疗需持续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4-6个月以补足储存铁。口服铁剂可能出现恶心、便秘等胃肠道反应,餐后服用可减轻不适。
3、静脉补铁:
适用于口服不耐受或吸收障碍患者,蔗糖铁、右旋糖酐铁等静脉制剂能快速提升铁储备。治疗期间需监测过敏反应,严重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单次输注不超过1000毫克。
4、病因治疗:
月经过多需妇科干预,消化道出血应行胃肠镜检查,慢性肾病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病因未纠正的补铁治疗可能无效,寄生虫感染需同步驱虫治疗。
5、输血支持:
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出现心功能不全时考虑输注浓缩红细胞,需严格掌握指征避免铁过载。输血后仍需规范补铁治疗,每次输血不超过2单位并监测心功能。
缺铁性贫血患者应建立长期膳食管理计划,每周摄入动物性食物不少于500克,深色蔬菜每日300-500克。烹饪使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含量,餐后1小时避免饮用影响铁吸收的饮品。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血液循环,但需避免过度疲劳。女性经期需加强营养监测,生长发育期青少年和孕妇应定期筛查血红蛋白。治疗期间每2-3个月复查血常规,观察疗效并及时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