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黑变病,其实中医在明代早有记载
发布于 2018/11/27 17:02 复禾健康
发布于 2018/11/27 17:02 复禾健康
皮肤黑变病一词早出现于1917年一战期间,因为当时正处于战争期间,因此又被称为“战争黑变病”,该病被认为是一光敏感性疾病——光毒性皮炎。很多国内外的皮肤界知名医生都对黑变病研究不多。但其实,该病在中国明代就有记载,属于中医“黧黑斑”、“面尘”范畴,明代陈实功着《外科正宗》:“黧黑斑者,水亏不能济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说的就是黑变病。
黑变病不是一个静态的病变,而是不断在发展变化的。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个期:1、炎症期:患处轻度潮红、肿胀,少许糠秕样脱屑,可有瘙痒及灼热感;2、色素沉着期:随着炎症的消退,出现色素沉着,初期常局限在毛孔周围,成网点状,以后可融合成片;3、萎缩期:出现与色素沉着部位相一致的皮肤轻度的凹陷性萎缩。伴随症状可有头晕、乏力、耳鸣、听力下降、食欲减退等非特异症状。
清代吴谦等人编着的《医宗金鉴》页游对黧黑斑的介绍:“黧黑斑,初起色如尘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泽,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赤豆,大者似莲子、芡实,或长、或斜、或圆,与皮肤相平。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可见,祖国医学早就对黑变病有深入的了解和诊疗经验。
中医认为该病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这里把黑变病的外在症状描述的很恰当,与黑变病患者的症状相当符合。同时也指出了人的情绪也可以引起黑变病的发生,忧思抑郁,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则血瘀,气滞血瘀至肌肤失养,郁久生火,火气上燎,而皮肤色变。肝气郁结的患者,大多伴有情绪不稳的现象,长期处于焦急、忧虑、紧张、悲伤等情绪起伏波动较大的状态,治疗此类患者,一定要先安其神志,令其快乐,否则药物的治疗效果会相当的差。
中医认为皮肤黑变病病变主要在肾、肺两脏,病因为六淫侵袭面部。《黄帝内经》说“黑为肾之色”“面黑者肾之病”,所以我们认为皮肤黑变病发作缓慢,病程漫长,符合“久病及肾”“肺主宣发”主皮毛,外邪入侵,伤及皮毛则会出现咳喘胸闷的症状。面部皮肤同样为肺所主,终年暴露于自然界,长期受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袭,肺气失常会出现皮肤开合失度,气血运行不周,浊气停于面部肤腠之间,轻则渐、重则黑,进而形成黑变病。
中医治疗黑变病讲究的是辨证论治、整体调节,黑变病患病在皮肤上面,但是真正的病根却是在脏腑上面,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整体状态如何,对局部病变影响极大,调整好全身状态,对治疗局部病变极为重要。中药的治疗是多个环节在起作用,因为中药方剂里的多种药物成份作用各不相同,中药材功能相互协调制约,避免了西药的单向作用的副作用。正因为这样,中药治疗黑变病,主张疗养结合,这样既能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消除病患,同时也可以滋润身体的机能,还可以降低日后复发的几率。
中医辨证分型论治黑变病:
1、内治:
肝郁气滞证:多见于女性,斑色深褐,弥漫分布,伴有烦躁不安,胸胁胀满,经前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口苦咽干,舌红,苔薄,脉弦细;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消斑为主。
肝肾不足证:斑色褐黑,面色晦暗,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健忘,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治疗以补益肝肾、滋阴降火为主。
脾虚湿蕴证:斑色灰褐,状如尘土附着,伴有疲乏无力,纳呆困倦,月经色淡,白带量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濡或细;治疗以健脾益气、祛湿消斑为主。
气滞血瘀证:斑色灰褐或黑褐,伴有慢性肝病,或月经色暗有血块,或痛经,舌暗红有瘀斑,脉涩;治疗以理气活血、化瘀消斑为主。
2、中医外治黑变病可用七白散外敷和穴位注射。
后皮肤大夫提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患上黑变病也不是突然发生,治疗同样需要很长的时间,“病去如抽丝”更适合黑变病的治疗过程,临床上偶有患者反馈,吃了一段时间的药,病情反而有加重倾向,询问得知,往往患者在近期心情受到不良刺激,情绪低落。因此,患者在治疗期间,务必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心情,这样才有助于早日康复!
上一篇 : 腰上一侧长满水疱,小心这是带状疱疹?
下一篇 : 宝宝如果有这种表现,可能是患了幼儿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