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睾丸大小不对称可能由生理性鞘膜积液、腹股沟斜疝、睾丸扭转、隐睾症或睾丸肿瘤等原因引起,需通过超声检查明确诊断。
1、生理性鞘膜积液:
新生儿鞘状突未完全闭合时,腹腔液体会流入阴囊形成鞘膜积液,表现为单侧阴囊无痛性肿大。多数在1岁前可自行吸收,若2岁后未消退需考虑手术治疗。日常需避免挤压阴囊,定期测量睾丸大小变化。
2、腹股沟斜疝:
肠管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进入阴囊,造成单侧阴囊时大时小的包块,哭闹时增大,平卧可能回纳。可能与早产或腹壁发育不良有关,通常需在6月龄后行疝囊高位结扎术。需警惕嵌顿风险,表现为包块变硬伴呕吐。
3、睾丸扭转:
睾丸系带过长导致精索扭转,突发患侧睾丸肿大伴剧烈哭闹,皮肤发红,6小时内是黄金抢救期。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需急诊手术复位固定,延误治疗会导致睾丸坏死。新生儿期和青春期是发病高峰。
4、隐睾症:
睾丸未降入阴囊时,对侧睾丸会出现代偿性增生,表现为大小差异。可能与母体激素不足或引带异常有关,6月龄后可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1岁前未下降需行睾丸固定术。未治疗可能影响生育功能。
5、睾丸肿瘤:
婴幼儿卵黄囊瘤或畸胎瘤会导致睾丸异常增大,质地坚硬且增长迅速。可能与原始生殖细胞分化异常有关,需手术切除配合化疗。甲胎蛋白检测和病理活检可确诊,早期治疗五年生存率超过90%。
建议每日洗澡时观察睾丸形态变化,避免使用过热洗浴水。哺乳期母亲需保证碘和锌的摄入,6月龄前可进行阴囊日光浴促进发育。发现阴囊红肿、持续哭闹或进食异常时,应立即就医排查急症。定期儿童保健时需测量双侧睾丸体积,1岁后差异超过20%需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