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巩膜炎可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手术清创、局部用药控制、全身支持治疗等方式改善。真菌性巩膜炎通常由眼部外伤后感染、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角膜接触镜污染、农业外伤等因素引起。
1、抗真菌药物:
早期确诊后需立即使用抗真菌药物,常用药物包括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伏立康唑对曲霉菌和镰刀菌效果显著,两性霉素B适用于严重感染,氟康唑对念珠菌感染有效。用药方案需根据病原体培养结果调整,治疗周期通常持续4-6周。
2、手术清创: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巩膜坏死的病例,需行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常见术式包括病灶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板层巩膜移植术。手术可减少真菌负荷,但需配合术后抗真菌药物灌注治疗,防止复发。
3、局部用药控制:
除全身用药外,需联合局部抗真菌滴眼液如那他霉素、两性霉素B滴眼液。严重者可进行结膜下注射抗真菌药物,同时使用睫状肌麻痹剂缓解睫状体痉挛,配合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控制炎症反应。
4、全身支持治疗: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两性霉素B使用时需预防性使用钾镁补充剂,避免电解质紊乱。贫血患者需及时纠正血红蛋白水平。
患者治疗期间应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揉眼或压迫眼球。饮食需加强蛋白质和维生素A、C摄入,如鸡蛋、胡萝卜、柑橘等食物有助于组织修复。恢复期避免游泳或接触粉尘环境,农业工作者需佩戴防护眼镜。出现眼痛加剧或视力下降需立即复诊,真菌性巩膜炎治愈后仍需每3个月复查眼底,防止远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