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样认识重症肌无力的
发布于 2018/12/03 16:09 复禾健康
发布于 2018/12/03 16:09 复禾健康
中医学对虚损证早在公元一二世纪就已有认识,《难经· 十四难》记载损脉为病的临床表现及其传变过程: 一损损于 皮毛,皮聚而毛落; 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 脏六腑; 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 四损 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 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 古人认识的虚损病证是个难治的慢性病,它传变过程由轻到 重,从上到下; 由皮毛、血脉、肌肉开始,到后筋缓骨痿,不能起床。
根据中医学虚损的理论,结合脾胃学说“脾主肌肉” 的 理论认识及临床运用效果,将重症肌无力的中医病名诊断, 归属于 “脾胃虚损”是比较适当的。具体还可以结合病位、 病性、病机,分别用 “睑废”、“痿证”、“大气下陷”进行诊 断,紧密联系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学说,去认识重症肌无力的 各种临床分型。
眼睑下垂为重症肌无力的常见症状,《北史》 有 “睑垂 覆目不得视” 的记载。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睢目候》 中称 “睢目”,亦名 “侵风”。《圣济总录·卷百一十》称 “眼 睑垂缓”,清代黄庭镜《目经大成》称为 “睑废”,后世称为 “上胞下垂”。
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征是一部分或全身骨骼肌异常地容 易疲劳,部分病例的骨骼肌可以发生萎缩。《素问·痿论》根 据痿证的病因、部位、临床表现及五脏所主,有皮痿、脉 痿、筋痿、肉痿、骨痿五痿之分,其中的肉痿与重症肌无力 的症状有类似之处。《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 “脾病而四 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 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 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 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以生,故不用焉。”这一论述强调四肢不用,痿软乏力乃脾病所致,脾不为胃行其津液,气血不充而引起肌肉病变,与重症肌无力的 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颇为吻合,现代的临床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
上一篇 : “重症肌无力”惹的祸,让人不可忽视
下一篇 : 了解末梢神经炎对身体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