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通常持续1-4小时失效,实际时间受麻醉药物种类、注射部位、个体代谢差异等因素影响。局部麻醉可能出现头晕、恶心、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1、药物种类:
利多卡因等短效麻醉药作用时间约1-2小时,布比卡因等长效药物可持续4-8小时。不同药物分子结构影响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脂溶性高的药物与神经膜结合更紧密,作用时间延长。
2、注射部位:
血供丰富的口腔黏膜麻醉失效较快,而手指足趾等末梢部位因血流缓慢,麻醉效果维持更久。运动神经纤维较感觉神经恢复快,可能导致患者感觉麻痹未完全消退时已恢复运动功能。
3、代谢差异:
肝功能异常者药物代谢减慢,老年人药物清除率下降,均可能延长麻醉时间。肥胖人群脂肪组织储存麻醉剂后缓慢释放,可能造成延迟性麻醉效果。
4、常见反应:
约15%患者出现暂时性头晕或恶心,与麻醉药物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关。注射部位淤青或肿胀多因穿刺损伤毛细血管,通常3天内自行吸收。
5、过敏风险:
酯类麻醉药较酰胺类更易引发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支气管痉挛等。罕见情况下可能发生全身毒性反应,出现耳鸣、抽搐等中枢神经兴奋症状。
麻醉后2小时内避免进食以防误吸,24小时内不宜驾驶或操作精密仪器。可冷敷注射部位减轻肿胀,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恢复期间多饮水促进药物代谢,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增强毛细血管修复。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严重反应需立即就医,有过敏史者应提前告知医生更换麻醉方案。术后48小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局部出血或药效残留影响平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