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子宫正常位置的主要韧带有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和骶子宫韧带。
1、子宫阔韧带:
子宫阔韧带位于子宫两侧,呈冠状位双层腹膜皱襞,上缘游离包裹输卵管,下缘和外侧缘分别移行于盆底和盆侧壁腹膜。该韧带可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维持子宫在盆腔正中位置。阔韧带内含有输卵管、卵巢固有韧带、子宫圆韧带及血管神经等结构。
2、子宫圆韧带:
子宫圆韧带起自子宫角输卵管附着部前下方,经腹股沟管止于大阴唇皮下。这条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的条索状韧带,主要功能是维持子宫前倾位置。妊娠期受激素影响会增粗延长,分娩后若松弛可能导致子宫后位。
3、子宫主韧带:
子宫主韧带又称宫颈横韧带,位于阔韧带基底部,由致密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构成,横向固定宫颈和阴道上段于骨盆侧壁。这是防止子宫脱垂最重要的结构,其强度减弱可导致子宫沿阴道下移。
4、骶子宫韧带:
骶子宫韧带起自宫颈后上部,向后绕直肠两侧附着于骶骨前筋膜。该韧带含平滑肌和结缔组织,可将宫颈向后上方牵引,与圆韧带协同维持子宫前屈前倾的生理位置。慢性盆腔炎可能导致此韧带增厚缩短。
5、耻骨宫颈韧带:
耻骨宫颈韧带连接宫颈与耻骨后面,属于盆内筋膜增厚部分。虽然不如前四组韧带显著,但对支撑膀胱和子宫颈仍有辅助作用。盆底肌群与这些韧带共同构成动态支撑系统,任何部分损伤都可能影响子宫位置。
日常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避免长期增加腹压的动作如慢性咳嗽、便秘。适度游泳和瑜伽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出现明显下坠感或排尿异常应及时就诊。产后女性尤其需注意避免重体力劳动,必要时使用子宫托辅助支撑。饮食上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有助于韧带组织修复,补充维生素C可促进胶原蛋白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