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液化可能由手术创伤、肥胖、糖尿病、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清创引流、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物理治疗、手术修复等方式治疗。
1、手术创伤:
手术过程中电刀高温或过度牵拉脂肪组织可能导致细胞坏死液化,表现为切口渗液呈淡黄色油状。需彻底清创并放置引流条,配合红外线照射促进创面干燥。
2、肥胖因素:
皮下脂肪层过厚者术后脂肪细胞血供较差,易发生无菌性坏死液化。控制体重指数在24以下,术后使用腹带减少切口张力,每日换药观察渗出情况。
3、糖尿病影响:
血糖过高会抑制白细胞功能并损伤微血管,增加感染风险。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清创后局部使用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
4、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压迫或血管病变导致脂肪组织缺血缺氧,可能与凝血功能异常或静脉回流受阻有关。表现为液化区域皮肤紫绀,需改善微循环并使用藻酸盐敷料吸收渗液。
5、继发感染:
细菌感染会加速脂肪分解液化,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感染。渗出液混浊伴有臭味时需做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术后保持切口干燥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后覆盖无菌敷料。饮食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5克蛋白质摄入,优先选择鱼肉、蛋清等优质蛋白。伤口愈合期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上肢伸展或下肢踝泵训练促进血液循环。监测体温及渗出液性状变化,若出现发热或脓性分泌物需及时就医。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对预防脂肪液化复发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