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凸起鼓包可通过局部热敷、穿戴减压鞋垫、药物治疗、穿刺抽液、手术切除等方式处理。脚后跟鼓包通常由跟骨骨刺、滑囊炎、腱鞘囊肿、脂肪瘤、跟腱炎等原因引起。
1、局部热敷:
每日用40℃左右热毛巾敷于患处15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该方法适用于无明显红肿的慢性炎症性包块,热敷后配合跟腱拉伸运动效果更佳。注意皮肤破损或急性感染期禁用。
2、穿戴减压鞋垫:
定制足弓支撑鞋垫可分散跟部压力,推荐使用硅胶材质缓冲垫。特别适合跟骨骨刺或长期站立人群,需避免穿硬底鞋。选择鞋具时应保证足跟部位有足够空间,防止摩擦加重症状。
3、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凝胶可缓解无菌性炎症,皮质类固醇注射适用于顽固性滑囊炎。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糖尿病患者慎用激素类药物。合并感染时需联用抗生素治疗。
4、穿刺抽液:
对囊性病变如腱鞘囊肿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术后加压包扎防止复发。操作需严格消毒避免感染,抽液后可能需注射硬化剂。该方法对单纯性囊肿有效率约70%。
5、手术切除:
适用于直径超过2厘米的实质性肿物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常见术式包括骨刺磨削术、囊肿切除术。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逐步恢复足部负重。开放性手术存在约10%复发风险。
日常应注意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运动前后做好跟腱拉伸。建议选择缓冲性能好的运动鞋,避免赤脚行走。每日可进行足底筋膜按摩,用网球沿足弓滚动放松。若包块持续增大、出现夜间痛或影响行走,需及时至骨科就诊排除肿瘤性病变。饮食上适当增加钙质和胶原蛋白摄入,有助于跟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