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可能由感染因素、药物过敏、食物过敏、遗传易感性、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支持治疗等方式治疗。
1、感染因素: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链球菌感染后可能激活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血管炎性损伤。治疗需针对原发感染使用抗生素,同时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变化。
2、药物过敏:
青霉素类、磺胺类等药物可能引发超敏反应,造成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临床表现为用药后出现皮肤紫癜伴血尿,需立即停用致敏药物并使用抗过敏治疗。
3、食物过敏:
牛奶、鸡蛋、海鲜等异种蛋白可能诱发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患儿需进行过敏原检测并严格规避致敏食物,急性期需采用要素饮食。
4、遗传易感性:
HLA-DRB1等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患性相关,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背景影响。这类患儿需加强随访,早期干预可能延缓肾脏病变进展。
5、免疫复合物沉积:
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可能引发补体激活和炎症反应。病理表现为系膜增生性肾炎,严重者需进行肾活检评估损伤程度。
患儿日常需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皮肤紫癜加重。注意记录每日尿量和尿液颜色变化,定期复查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指标。冬季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接种疫苗前需咨询专科医师。病程中如出现水肿、少尿或高血压症状应立即就医,长期随访监测有助于评估肾脏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