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主要用于检测心脏电活动,评估心律、心肌供血及传导系统功能,检查前需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穿着宽松衣物、停用可能干扰结果的药物、检查时保持静止。
1、评估心律:
心电图能清晰记录心脏跳动的节律与频率,帮助识别窦性心动过速、房颤、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对于突发心悸或晕厥患者,可捕捉到异常电信号,为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检查时电极片需紧密贴合皮肤,避免移动产生伪差。
2、检测心肌缺血:
通过ST段和T波变化判断心肌供血情况,对冠心病、心绞痛有重要诊断价值。典型心肌梗死可表现为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检查前24小时应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饮料,以防交感神经兴奋影响结果准确性。
3、分析传导异常:
PR间期延长提示房室传导阻滞,QRS波增宽可能为束支传导阻滞。这些异常与电解质紊乱、心肌炎等疾病相关。检查前需去除金属饰品,防止电磁干扰导致波形失真。
4、药物监测:
长期服用洋地黄类或抗心律失常药物者,需定期复查心电图观察QT间期变化。部分感冒药含麻黄碱成分可能加快心率,检查前应告知医生近期用药史。
5、术前筛查:
手术前常规心电图可发现隐匿性心脏病,降低麻醉风险。过度紧张会导致窦性心动过速,检查前可深呼吸放松,避免因紧张产生假阳性结果。
检查后应及时擦净胸前导电膏,皮肤敏感者可能出现轻微红疹无需特殊处理。日常保持低盐低脂饮食,规律有氧运动改善心肺功能,避免熬夜和情绪激动。若报告显示窦性心律不齐等常见现象,通常无需过度担忧,但出现频发室早、房室传导阻滞等异常时需心血管专科进一步评估。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适当增加检查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