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和肾小球肾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区别可从发病机制、典型症状、实验室检查、病理类型及治疗原则五方面分析。
1、发病机制:
肾病综合征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肾小球肾炎则多由免疫炎症反应直接损伤肾小球结构,常见链球菌感染后诱发。前者属于临床综合征,后者为具体病理类型。
2、典型症状:
肾病综合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高度水肿、高脂血症、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3.5g)及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0g/L)。肾小球肾炎典型表现为血尿(肉眼或镜下)、蛋白尿(通常<3.5g/24h)及高血压,部分伴肾功能减退。
3、实验室检查:
肾病综合征患者尿蛋白电泳显示选择性蛋白尿,血清补体水平正常。肾小球肾炎常见非选择性蛋白尿,急性期可见血清补体C3降低,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SO)可能升高。肾活检病理检查是鉴别金标准。
4、病理类型:
肾病综合征常见微小病变型、膜性肾病等病理改变。肾小球肾炎包括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炎、IgA肾病等类型,光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增生、免疫复合物沉积等特征性表现。
5、治疗原则:
肾病综合征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配合利尿消肿治疗。肾小球肾炎需控制感染灶,急性期限制水钠摄入,严重病例需透析治疗。两者均需长期监测肾功能,但肾炎更强调血压控制和蛋白尿管理。
日常需注意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3克,蛋白质以鸡蛋、鱼肉等动物蛋白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建议每周3-5次30分钟步行或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定期监测血压、尿常规及肾功能指标,水肿患者需记录每日出入量。冬季注意防寒避免上呼吸道感染,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感染风险。出现尿色加深、泡沫尿增多或水肿加重时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