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等,病因与蜱虫叮咬传播病毒密切相关。
1、发热症状:
森林脑炎患者早期多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持续3-5天不退。发热常伴随寒战、全身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双相热型,即发热1-2天后体温暂时下降,随后再次升高。
2、神经系统症状:
疾病进展期可出现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约半数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谵妄甚至昏迷。部分重症患者可能发生肢体瘫痪、吞咽困难等脑神经损害表现。
3、蜱虫传播:
森林脑炎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硬蜱叮咬传播。蜱虫在吸血过程中将病毒注入人体,病毒随血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我国东北和西北林区是主要流行区,春夏季节蜱虫活跃期发病率最高。
4、病毒特性:
森林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具有嗜神经性特点。病毒进入人体后先在局部组织增殖,随后突破血脑屏障侵犯脑实质。病毒对神经细胞的直接损害以及继发的炎症反应是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
5、高危人群:
林业工人、野外作业人员、旅游者等进入林区活动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未接种疫苗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早期识别症状对预后至关重要。
预防森林脑炎需做好个人防护,进入林区应穿浅色长袖衣物,使用驱蜱剂,避免在草丛中坐卧。发现蜱虫叮咬应及时用镊子垂直拔出,避免挤压虫体。流行区高危人群建议接种森林脑炎疫苗,接种后保护率可达95%以上。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恢复期患者需注意营养支持,适当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复查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