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可分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症、混合型营养不良、继发性营养不良和单纯性肥胖型营养不良五种主要类型。
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由于长期蛋白质和热量摄入不足导致,常见于贫困地区或极端节食人群。典型表现为体重明显下降、肌肉萎缩、皮下脂肪减少,儿童可能出现生长迟缓。这类营养不良可通过逐步增加优质蛋白和热量摄入改善,严重者需医疗营养支持。
2、微量营养素缺乏症:
指维生素或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如缺铁性贫血、维生素A缺乏症等。症状因缺乏的营养素而异,可能包括夜盲症、口腔溃疡、免疫力下降等。需针对性补充缺乏的微量营养素,同时调整饮食结构。
3、混合型营养不良:
同时存在蛋白质-能量不足和多种微量营养素缺乏,常见于长期饮食不均衡的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可能合并消瘦、贫血、骨质疏松等多种症状。需要全面评估营养状况后制定综合干预方案。
4、继发性营养不良:
由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营养吸收利用障碍,如消化道疾病、恶性肿瘤、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等。除营养不良症状外,还伴有原发病表现。治疗需同时针对原发疾病和营养支持,必要时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
5、单纯性肥胖型营养不良:
能量摄入过剩但其他营养素不足的营养失衡状态,多见于高热量低营养密度饮食人群。虽然体重可能超标,但仍存在维生素、矿物质或膳食纤维缺乏。需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增加运动来改善。
预防营养不良需建立均衡膳食习惯,保证主食、优质蛋白、新鲜蔬果、奶制品等的合理搭配。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饮食。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营养问题,出现明显营养不良症状应及时就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营养评估和干预,避免自行盲目补充营养素造成新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