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通常表现为尿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升高、亚硝酸盐阳性、尿细菌培养菌落数超标,可能伴随尿潜血或尿蛋白异常。主要异常指标包括白细胞酯酶阳性、尿液浑浊度增加、尿比重异常、红细胞计数增高、尿pH值改变。
1、白细胞酯酶阳性:
尿路感染时中性粒细胞释放白细胞酯酶,检测试纸呈现阳性反应。该指标敏感度高达75%-95%,但需注意阴道分泌物污染可能造成假阳性。急性膀胱炎患者该指标阳性率可达90%以上,需结合尿沉渣镜检判断。
2、尿液浑浊度增加:
感染导致尿液中细菌增殖、上皮细胞脱落及炎性渗出物增多,使尿液呈现云雾状浑浊。大肠杆菌感染时常见絮状沉淀,变形杆菌感染可能导致尿液碱化结晶。需与乳糜尿、磷酸盐尿等非感染性浑浊鉴别。
3、尿比重异常:
细菌代谢产物改变尿液渗透压,常见比重升高至1.025以上。长期反复感染可能损伤肾小管浓缩功能,导致尿比重固定在1.010左右。糖尿病患者合并尿路感染时可能出现反常性低比重尿。
4、红细胞计数增高:
膀胱三角区或尿道黏膜炎症可导致镜下血尿,每高倍视野红细胞>3个。出血性膀胱炎患者可能出现肉眼血尿,需与泌尿系结石、肿瘤相鉴别。肾盂肾炎患者可见红细胞管型。
5、尿pH值改变:
大肠杆菌感染多导致尿液酸化(pH<6.0),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分解尿素产氨,使尿液碱化(pH>8.0)。持续性碱性尿可能促进磷酸铵镁结石形成,需进行24小时尿液成分分析。
建议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促进排尿,可饮用蔓越莓汁抑制细菌黏附,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棉质透气内衣,性生活后及时排尿。出现发热、腰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反复感染者应排查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绝经后女性可考虑局部雌激素治疗改善尿路上皮防御功能,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