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发热等症状,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局部滴耳液等方式缓解。小儿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细菌感染:
化脓性中耳炎多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引起,患儿耳道可见脓性分泌物,伴随剧烈跳痛。需根据药敏试验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等抗生素,严重者需鼓膜切开引流。
2、咽鼓管功能障碍:
婴幼儿咽鼓管短平直,哺乳姿势不当或腺样体肥大会导致中耳通气障碍,表现为耳闷胀感、频繁抓耳。可通过鼻腔冲洗、咀嚼口香糖改善,合并腺样体肥大需行腺样体切除术。
3、免疫低下:
营养不良或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易出现中耳积液,听力检测显示传导性耳聋。建议补充维生素A、锌等营养素,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预防复发,积液超过3个月需置管引流。
4、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后鼻咽部炎症经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常见鼓膜充血、耳鸣症状。急性期可用布洛芬退热镇痛,配合麻黄素滴鼻缓解鼻塞,避免用力擤鼻。
5、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患儿易并发分泌性中耳炎,表现为耳内水泡音、耳闭塞感。需远离过敏原,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顽固病例需鼓室注射糖皮质激素。
日常需保持患儿鼻腔通畅,哺乳时抬高头部30度避免呛奶,洗澡后及时擦干外耳道。急性期可冷敷耳周减轻疼痛,恢复期适当咀嚼无糖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注意观察体温及听力变化,避免二手烟刺激,饮食宜清淡富含优质蛋白,如鱼肉泥、蒸蛋羹等。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游泳时佩戴专用耳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