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腋下长疙瘩可能与乳汁淤积、副乳发育、淋巴结肿大、毛囊炎或乳腺炎等因素有关。哺乳期腋下疙瘩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局部热敷、排空乳汁、抗感染治疗、手术切除及中医调理。
1、乳汁淤积:
哺乳期乳腺导管堵塞可能导致乳汁在腋下副乳组织淤积形成硬块。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无痛性肿块,按压时有乳汁渗出。可通过哺乳后手法排乳、蒲公英煎水外敷缓解,若合并红肿需警惕感染。
2、副乳发育:
孕期激素变化会刺激残留的副乳腺体增生,哺乳期因泌乳素作用进一步增大。特征为对称性柔软包块,月经期或哺乳时胀痛明显。建议穿戴无钢圈哺乳文胸,断奶后多数可自行消退,持续增大需超声评估。
3、淋巴结肿大:
乳头皲裂或乳腺炎可能引发同侧腋窝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疙瘩呈黄豆至蚕豆大小,可活动伴压痛。需治疗原发感染灶,淋巴结通常随炎症控制逐渐缩小,持续超过2周需排除结核或肿瘤转移。
4、毛囊炎:
腋下汗腺密集且哺乳期免疫力下降,易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红色丘疹。表现为顶端有脓头的疼痛性结节,保持局部干燥后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避免挤压以防感染扩散。
5、乳腺炎:
细菌经乳头裂口入侵引发的乳腺组织炎症,可能波及腋下淋巴管形成条索状硬结。伴有发热、乳房跳痛等症状,需足量使用头孢类抗生素,脓肿形成时需穿刺引流。
哺乳期发现腋下疙瘩应记录肿块变化情况,每日用40℃左右温水清洁腋窝后观察质地与活动度。饮食宜清淡,减少高脂肪汤水摄入以防乳汁过稠。哺乳时交替更换体位确保各乳腺叶排空,睡眠避免压迫患侧。若疙瘩持续增大、皮肤发红或出现发热症状,需及时至乳腺外科就诊,超声检查可明确肿块性质。治疗期间仍建议继续母乳喂养,但患侧乳房需遵医嘱决定是否暂停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