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髓炎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及发热寒战三大典型症状。骨髓炎症状发展通常经历早期炎症反应、骨质破坏期和慢性迁延期三个阶段。
1、红肿热痛:
病变部位最早出现皮肤发红、肿胀,触摸时有明显发热感,伴随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疼痛,夜间疼痛加剧。这与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介质释放有关,需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确认感染程度,早期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控制症状。
2、活动受限:
当炎症累及关节或邻近肌肉时,患儿会出现跛行、拒动患肢等保护性体位。此时X线片可能显示骨膜反应或局部骨质疏松,磁共振检查能更早发现骨髓水肿。需严格制动患肢,必要时进行石膏固定防止病理性骨折。
3、发热寒战:
约60%患儿出现38.5℃以上高热,伴随寒战、嗜睡等全身中毒症状,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入血。血培养阳性率在急性期可达70%,需静脉输注敏感抗生素至少4-6周,严重者需手术清除死骨和引流脓液。
患儿日常应保证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豆制品促进组织修复,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维持骨代谢。急性期过后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水中运动等低冲击训练,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家长需定期监测体温,观察患肢皮温变化,避免剧烈运动造成二次损伤。出现持续发热或疼痛加重应立即复查血象和影像学,防止转为慢性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