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主要有发热、心脏杂音、栓塞现象、皮肤黏膜损害及全身感染症状。该疾病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需及时识别典型表现。
1、发热: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几乎均出现高热,体温常达39-40℃,多呈弛张热型。发热往往伴随寒战、出汗等全身中毒症状,抗生素治疗前难以自行缓解。部分老年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表现为低热或不典型发热。
2、心脏杂音:
90%以上患者可闻及新出现的心脏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以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区最为常见。杂音多因瓣膜赘生物形成导致关闭不全或狭窄,听诊可表现为吹风样、隆隆样等不同性质,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体征。
3、栓塞现象:
赘生物脱落可引起多器官栓塞,脑栓塞表现为突发偏瘫、失语;肺栓塞出现胸痛、咯血;冠状动脉栓塞导致心肌梗死;四肢动脉栓塞引发肢体疼痛、苍白。眼底检查约半数患者可见Roth斑等微栓塞表现。
4、皮肤黏膜损害:
特征性表现为甲下线性出血、手掌足底无痛性出血点(Janeway损害)及指端欧氏结节。口腔黏膜、球结膜可见瘀点,这些损害与微血管炎或细菌栓子沉积有关,具有较高诊断提示价值。
5、全身感染症状:
包括进行性贫血、脾肿大、杵状指及全身消耗状态。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显著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血培养阳性是确诊的关键依据,需在抗生素使用前多次采血培养。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赘生物脱落风险。饮食需保证充足热量和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等,补充维生素C和铁剂纠正贫血。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但需持续监测体温和心脏功能。所有疑似病例必须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瓣膜穿孔、心力衰竭等致命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