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诊断共济失调

发布于 2019/01/25 15:26 复禾健康

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性系统疾病,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近年来的发病率是越来越高。发病后会使患者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严重危害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发病初期,及时去医院检查诊断,及时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那么,如何正确诊断共济失调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检查

(1)小脑性共济失调 应检查脑CT或MRI,以排除小脑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及小脑变性及萎缩等。

(2)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 如定位病变位于周围神经应检查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如考虑在后根病变或后索病变应检查肌电图、诱发电位、病变部位的MRI,脑脊液检查,或脊髓造影检查。考虑在丘脑或顶叶时好检查脑CT或MRI 。

二、诊断

(1)闭眼时共济失调加重

深感觉障碍明显的临床特征之一就是共济失调症状在睁眼时或在明亮处不出现或较轻,闭眼后或在黑暗环境中症状立即出现或明显加重。即在失去视觉辅助时,共济失调明显。小脑性患者睁闭眼对症状表现影响不大。前庭性患者虽然闭眼站立较易摔倒,但睁闭眼后症状的表现改变差异不如深感觉型明显。

(2)闭目难立征

深感觉障碍患者睁眼尚能站稳或轻微移动。闭眼后身体立即向前后或左右摇晃,且摇晃范围越来越大,甚至跌倒。前庭性患者站立时向一侧倾斜,闭眼后更明显。倾斜程度缓慢加大,方向与眼球震颤慢相方向一致,且和头位改变有关。但较少向前后方向跌倒。小脑性患者睁闭眼站立时躯体前后或左右摇摆,双足并拢时更明显。双足分开站立后,较少跌倒;单足站立困难。前庭性患者单足站立较小脑型更困难。

(3)步态异常

深感觉障碍症状严重时,走路时呈跨阔步态,双足叉开、足向前抛、举步很高、重踏地面,双眼注视地面走路。症状轻者可令其急转弯行诱发试验,前庭性患者闭目走路偏斜明显,步行试验(闭目向前10步,原路后退10步,数次后,偏斜行走路线如星状)呈星型步态。

(4)四肢共济失调

深感觉障碍患者静止时肢体无法保持一定姿势,患者取仰卧位平举上肢或下肢,嘱其保持静止不动时,患者肢体摇晃不稳,闭目时更加明显;运动时,下肢共济失调症状明显;跟膝胫试验或指鼻试验动作不准和笨拙,闭跟后更明显。小脑性患者表现为运动幅度大,辩距不良,且协调运动障碍:上身后仰时下肢伸直,无协同性屈曲运动,易跌倒;患者平卧床上,嘱其双臂抱胸试行坐起,则下肢上举,呈两头翘;跟膝胫试验和指鼻试验幅度大,摇晃不稳,呈戳刺状,且快速轮替动作不能。前庭性患者四肢共济失调不明显。

(5)言语及书写障碍

深感觉障碍患者言语障碍不明显,但症状严重者写字大小不等、字间距不等,极不规则。小脑性患者呈爆破性或吟诵状,说话声音大且急速,尔后语速减慢,声调降低。书写时不能保持一定的姿势,笔尖在纸上乱画或将纸戳破,字体笔划不规则,字距和行间距不等,字越写越大,称为书写过大征。前庭性患者书写字体基本正常。可出现写字偏斜。

温馨提示:坚持锻炼能降低20%的复发危险,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中度体力活动,例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等,每周5-7次。希望患者都能早日摆脱疾病纠缠,恢复健康。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