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管瘤手术后遗症主要包括局部疼痛、感染风险、血栓形成、神经损伤和血管再狭窄。多数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但需警惕迟发性并发症。
1、局部疼痛:
术后切口周围可能出现持续性钝痛或牵拉感,通常与手术创伤、组织修复过程有关。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多数在2-4周内逐渐缓解。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不适。
2、感染风险:
手术部位存在细菌感染可能,表现为红肿、渗液或发热。高龄、糖尿病患者风险较高。预防需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定期换药。出现感染迹象时应及时进行细菌培养,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治疗。
3、血栓形成:
血管内皮损伤可能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表现为患肢肿胀、皮温降低。术中抗凝处理及术后早期活动可降低风险,必要时需行超声监测,确诊后采用溶栓药物或取栓手术干预。
4、神经损伤:
术中牵拉或电凝止血可能损伤周围神经,导致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常见于腹主动脉瘤术后下肢麻木,多数为暂时性。营养神经药物结合康复训练可促进功能恢复,严重损伤需神经外科会诊。
5、血管再狭窄:
人工血管或支架植入后可能发生内膜增生,导致管腔狭窄。表现为原症状复发或远端缺血。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定期复查血管造影。重度狭窄需考虑球囊扩张或二次手术。
术后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促进伤口愈合。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步行锻炼,避免久坐不动。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返院复查超声或CT,监测血管通畅度。出现突发性剧烈疼痛、肢体苍白等急症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