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不是同一种疾病,两者均属于炎症性肠病,但病变部位、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区别包括病变范围、肠道受累深度、症状表现、并发症风险和治疗策略。
1、病变范围:
溃疡性结肠炎仅累及结肠和直肠,病变呈连续性分布,从直肠向近端结肠延伸。克罗恩病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从口腔至肛门均可受累,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结肠,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病灶间存在正常黏膜。
2、肠道受累深度:
溃疡性结肠炎炎症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表现为浅表溃疡和充血水肿。克罗恩病为透壁性炎症,可累及肠壁全层,形成深溃疡、裂隙和肉芽肿,易导致肠壁增厚和纤维化。
3、症状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以血性腹泻、里急后重和左下腹痛为主要症状,多伴有黏液脓血便。克罗恩病常见腹痛、腹泻、体重下降,腹痛多位于右下腹,可能伴随发热和营养不良,部分患者出现肛周病变如肛瘘或肛周脓肿。
4、并发症风险:
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引发中毒性巨结肠、大出血和癌变风险升高。克罗恩病易导致肠梗阻、肠穿孔、瘘管形成和吸收不良综合征,癌变风险相对较低但需长期监测。
5、治疗策略: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以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为主,重症需生物制剂或手术切除病变结肠。克罗恩病需长期免疫调节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和抗肿瘤坏死因子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手术主要用于并发症处理而非根治。
炎症性肠病患者需长期随访管理,饮食建议采用低渣、高蛋白、适量脂肪的均衡膳食,避免辛辣刺激和乳糖不耐受食物。急性期需限制纤维素摄入,缓解期可逐步增加。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引发腹痛。心理疏导和压力管理对控制病情复发尤为重要,建议通过正念训练或心理咨询缓解焦虑。定期肠镜监测和营养评估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