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晚期仍有治疗希望,主要通过姑息性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局部放疗和支持治疗等方式延缓病情进展。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体能状态、基因检测结果和转移灶分布综合制定。
1、姑息性化疗:
以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可控制肿瘤生长。FOLFOX(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和FOLFIRI(伊立替康+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是常用方案,对肝转移灶效果显著。化疗期间需监测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
2、靶向治疗:
针对RAS野生型患者可联合西妥昔单抗或帕尼单抗等EGFR抑制剂。贝伐珠单抗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改善肿瘤微环境。安罗替尼等多靶点药物适用于三线治疗。治疗前需进行基因检测指导用药。
3、免疫治疗:
MSI-H/dMMR患者对帕博利珠单抗等PD-1抑制剂响应率可达40%。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的双免疫方案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需警惕免疫相关性肺炎和结肠炎等不良反应。
4、局部放疗:
针对骨转移疼痛可进行姑息性放疗,直肠原发灶放疗能缓解出血和里急后重症状。立体定向放疗(SBRT)对寡转移灶有局部控制作用。放射性粒子植入适用于门静脉癌栓。
5、支持治疗:
包括营养支持、止痛治疗和心理干预。肠梗阻患者可放置支架或造瘘,恶性腹水采用腹腔灌注化疗。阿片类药物阶梯止痛联合加巴喷丁可改善癌痛。
晚期大肠癌患者应保持每日30-40kcal/kg热量摄入,优先选择高蛋白流质饮食。适度活动如床边脚踏车训练可预防肌肉萎缩。疼痛管理推荐按时给药而非按需给药模式。定期进行心理量表评估,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焦虑抑郁。家庭氧疗适用于合并肺转移患者,血氧饱和度需维持在92%以上。建议每2-3个月复查CT评估治疗效果,肿瘤标志物动态监测应结合影像学判断。